• 76阅读
  • 0回复

《放下你的鞭子》与歌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4
第11版(副刊)
专栏:书话人语

  《放下你的鞭子》与歌德
杨开显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当年《放下你的鞭子》对抗日爱国大业所作的贡献。
这出由集体创作、陈鲤庭执笔的优秀街头剧表现了逃荒的卖艺父女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和鞭挞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这部为配合抗日救亡的独幕剧很快就风行全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的抗日爱国情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场面之感人,影响之深远,在我国话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这出话剧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时代等因素外,也与它从编剧到演出的高度民族化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会引起民族人民的共鸣。因此,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放下你的鞭子》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土特产是必定无疑的了。
但是,恰恰是这部最为革命化和民族化的话剧,是从国外引进加以改造而成的。它是根据德国文豪歌德的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第一部《维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一译眉娘)的故事改编的。《维廉·迈斯特》(第二部是《维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是歌德全部文学作品中仅次于诗剧《浮士德》的重要作品,前后断断续续写了50余年。歌德通过主人公维廉·迈斯特的学习和漫游,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描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达到道德和人性的自我完善,并以一个树立了人生理想的完美的人投入现实生活,因而这是歌德的一部“教育小说”。
18世纪末期德国的迷娘和竖琴老人的故事被移植改编为20世纪前期中国的《放下你的鞭子》中卖艺父女的故事,这是歌德未曾预料到的。但是它却印证了最先由歌德和赫尔德尔提出的“世界文学”的主张:文学是人类感情相通的美好形式,是人类精神共享的宝贵财富。基于此,中国人民分享了100多年前歌德创造的精神财富,并改造为抗日爱国的有力武器。这是歌德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这种现象看似偶然,而实则在偶然中蕴含有必然的沟通。歌德的作品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这种共鸣在中国抗日战争来临时就会被抗日爱国的热情引爆为抗日的雷光电火。
同时,歌德对中国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敬意。他阅读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如《好逑传》、《赵氏孤儿》、《玉娇梨》、《花笺记》、《百美图咏》、《在五台山上的鲁智深》和《今古奇观》(一部分)等,也研究了中国的哲学,并打算根据《好逑传》和《赵氏孤儿》写一部长诗和一部戏剧。而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4首则是他体验中国人的生活和感情的产物。
我们编剧和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似乎完成了抗日的使命,但它所激起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永不泯灭的。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学艺术,在形式甚至内容上都可以“化”成各个国家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艺术。在这一点上,《放下你的鞭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则是“世界文学”的一个范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