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瞄准新作 推出精品——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1
第4版(副刊)
专栏:

  瞄准新作 推出精品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专业文艺出版社普遍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压力和非法出版物的巨大冲击,在低谷中徘徊。
为了闯出一条出版新路,江苏文艺出版社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目前全国的专业文艺出版社,主要靠出版外国文学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这种重复炒“洋”炒“古”的做法,将使出版社失去特色,长此以往也缺乏后劲;而长篇小说等文学新作之所以印数连年滑坡,出版社轻易不敢问津,其原因不是文学没有读者群,而是出版社降低了出版标准,使很多品位低下、粗制滥造的作品冲向市场,倒了读者的“胃口”。在作出以上分析后,江苏文艺出版社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代作家的新作、力作上,办出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江苏文艺社排除各方面的干扰,顶住沉重的经济压力,连续推出了王安忆、苏童、叶兆言、朱苏进、凌力、霍达、叶辛、张炜、苏方学、刘恒等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产生很大反响。尤其是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和凌力的《倾城倾国》等,引起文坛关注。近期推出的“叶辛代表作系列”《孽债》等长篇小说,更以其艺术的震撼力引起轰动,发行25万册仍供不应求,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行家评论说,一部小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有偶然因素,但这个偶然性之中包含着江苏文艺出版社长期坚持狠抓长篇小说的必然结果。
为多出好书,江苏文艺社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和“产米下锅”。他们认为,坐等作者送稿上门的“等米下锅”是出版社的粗放操作方式,“找米下锅”积极向外组稿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积极操作方式,但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总量中,只有“产米下锅”,即由出版社提出选题,组织作者为此新选题撰写,才是出版者应该追求的自由境界。于是,他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选题,主动邀请各界名家“领衔”,推出了一批精品图书。如请当代外国文学大家冯至,组织编写了《世界散文精华》五卷本;请当代戏剧研究大家王季思,组织编写了中国当代十大正剧、十大喜剧、十大悲剧三卷本,都一炮打响。最近,他们又拟定了“双叶丛书”的选题,邀请萧乾、文洁若夫妇,冯亦代、黄宗英夫妇等,撰写他们生活中的亲情散文。他们还拟定了“名人自传”丛书,约请名家本人或学术带头人,编撰了老舍、巴金、冰心等十几位名人的自传,在传记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他们还精心策划推出了多部头系列文集,打破了文集出版的思维定势。
江苏文艺社还提出“形成门类齐全的文艺图书精品优势”的口号,尤其注重出版高扬主旋律、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文艺图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