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10年前,女军医汪金陵告别城市走向深山;10年中,数度出山机会都被她放弃——依依大山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10年前,女军医汪金陵告别城市走向深山;10年中,数度出山机会都被她放弃——
依依大山情
新华社记者贾永新华社通讯员丁建伟本报记者郭嘉
如果说,当年汪金陵主动放弃城市选择深山,是因为大山需要她,而今天,历经了浙北天目山麓荒野10度春秋的磨练之后,这位生长在大城市的女军医却仿佛更需要这方大山了。
重要的似乎不在于她在这里荣立了二等功并成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而在于她在融入大山的过程中真正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1985年初的一天,时任101医院传染科医生的汪金陵,收治了一位来自山区部队的年轻病号。经查,那战士患的是慢性肝炎。
“怎么拖到现在?”汪金陵心疼地嗔怪。
“俺那里没医生,不知道是这病。”小战士眼圈红了。
那一夜,汪金陵辗转难眠,脑海中始终抹不去小战士沮丧的神情和蜡黄的脸。就在这个难耐的夜晚,32岁的汪金陵毅然把人生的坐标点定在了远山的那一端——这一年,汪金陵已在这所医院工作了7个年头,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来说,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节。况且,这里还有她温馨的小家,3岁的女儿正是最需要母亲的时候。
之后不久,汪金陵来到了小战士所在部队——南京军区长兴第一综合仓库,一处离县城近20公里的山沟。
尽管汪金陵早已有所准备,但山里的荒凉与闭塞仍让初来乍到的她吃了一惊。但她还是留下来了,并且一留就是10年。不仅如此,她的丈夫、女儿也都在她的动员下投进了大山的怀抱。

刚到仓库的那阵子,汪金陵为官兵们抽血化验时,一位名叫刘香桃的炊事员竟吓得躲到厕所里。战士见医生都紧张到这种程度,一辈子在这里的山里人又会是怎样?等到她走进山里人中间,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缺医少药。
也正是在这里,汪金陵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山沟部队医生肩上的责任。
在只有她一人的卫生所里,汪金陵不仅健全了各种疾病抢救预案、仓库医疗资料、妇幼保健档案,而且支起了两张病床,专门收治周围村庄的病号,又结合到几个分库巡诊,为沿途的乡亲们开设了“星期五家庭病房”,把附近十几个村庄都列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从此,汪金陵没有了在城市医院所熟悉的八小时工作制和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奔波于仓库官兵和山民之间。
在医院,她仅从事传染医学。在山里,她却成了全能医生:内科、外科、妇科、中医、西医。她试着在自己身上练针灸,在自己身上做输液实验。1989年9月,仓库一名军官妻子生孩子不久,患了急性乳腺炎,到城里几家大医院治疗都没奏效。孩子处在哺乳期,急得丈夫跺脚、妻子直哭。汪金陵采取中西医结合外加理疗的办法,4天就使病情好转。她甚至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推拿术,用她那双纤细的手至少为1000名患者治好了腰椎劳损——无论常年负重搬运的仓库官兵,还是整日靠石头为生的山里人,得的最多的就是这种病。仓库附近有个叫金文花的老人,弓着腰走了大半辈子路。1991年9月,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老人让前来巡诊的汪金陵给他看看,经过汪金陵半个月的针灸,折磨了他几十年的腰腿病便好了。老人逢人便说:“这丫头的手神啦!”
在山里,能够叫得出仓库名字来的不多,但汪金陵的名字却妇孺皆知。
汪金陵仿佛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山里人。作为“山里人健康的保护神”,她不仅保证了仓库10年中无一例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现象发生,部队昼夜发病率低于0.28‰,而且每年为当地群众诊治病号2000多人次。她为山民们带来文明与健康的同时,也在吸收着山里人的坚韧、节俭和慷慨。去年11月,汪金陵在巡诊中认识了两位相依为命的老人,73岁的弟弟锦德自己患白内障几近失明,却还要照料80岁的盲哥哥。短短3个月中,汪金陵先后4次来到老人居住的那间破草房,送医送药,送被褥送衣服,两次带着他们哥俩到湖州市的大医院治眼疾。过春节,汪金陵一次就送给老人500元。

汪金陵在山里一呆就是10年。这10年,社会在变,人的观念在变,就连汪金陵也在变,然而青山依旧,汪金陵爱山如初——尽管,她有过多次出山的机会。
还在1990年,分部领导考虑到汪金陵进山的日子已经不算短,准备照顾她到苏州市里的另一处仓库工作。作为组织安排,汪金陵甚为感激,但她对领导说:“我还年轻:这次机会就给那些身体差的同志吧!”
1991年,丈夫王世堂被确定转业。对于汪金陵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出山的好机会。妹妹担心姐姐下不了决心,专程从南京赶到山里,劝姐姐随姐夫同时转业回南京。
“这次机会可不能再错过了!”一连几个晚上,妹妹恳切的话语回响在汪金陵耳畔。然而,汪金陵就是不松这个口,说:“这里挺好,我也住惯了!”
就在妹妹不无遗憾地返回南京的当天,汪金陵又作出令人吃惊的选择:动员丈夫就地转业。起初,领导决定把王世堂安排到长兴县城,那里有仓库的家属楼,他们可以分到3室1厅的住房。可汪金陵想到县城离库区太远,如把家搬到县城,官兵和周围群众看病会不便。就这样,当年支持妻子进山的丈夫又一次支持了妻子的选择,进了当地一家企业。
汪金陵扎根山沟谱写人生辉煌的事迹,通过南京、杭州的传媒,在宁、杭两地尤其是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00多位大学生听了报告后,纷纷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南京师范大学几位志愿到农村执教的学生说:“汪金陵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却在山沟一干就是10年,我们再对分配去向斤斤计较,就说不过去了。”
(附图片)
图为汪金陵为山里孩子看病。程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