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担负起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使命——写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6
第2版(经济)
专栏:

  担负起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使命
——写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
林业部部长徐有芳
荒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人类的共同灾难。防治荒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责任,也是历史赋予我国人民的重大使命。
地球上原有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约为8166万平方公里,现已锐减到2800万平方公里。森林的大量消失,大大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达40多亿公顷,100个国家和地区的9亿人口受到困扰,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3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荒漠化仍在扩展,持续下去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
这一严峻现实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防治荒漠化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重点领域。1994年6月17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达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之后,联合国大会又确定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3。其中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53万多平方公里。荒漠化直接威胁着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干线和水利设施,严重影响了荒漠化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约有6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荒漠化地区。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仅风蚀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先后4次召开防治沙漠化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指出:我国沙区面积很大,治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早在50年代,我国就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工作机构和科研单位,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组织群众同沙漠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展了以造林种草为主的大规模治理。从70年代末开始,在荒漠化严重地区,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等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我国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林木覆盖率有较大幅度增长,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从沙区新辟农田130万公顷,900万公顷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
从90年代开始,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务院对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了《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林业部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主管部门,批准了《1991—2000年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规划要点》。1991年,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全面启动,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下,现已治理开发沙区面积22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191万公顷,营造经济林7.6万公顷,治沙造田10.4万公顷,开发建设农、林、水等多种经营项目600多个。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后,为有效实施公约,又成立了由林业部、外交部等16个部委组成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
今后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方针。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建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其中,完成风沙区综合治理开发718万公顷,使治理面积由10%提高到20%以上;水土流失年治理面积提高到4万平方公里以上。
防治荒漠化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的选择,关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现,关系到本世纪末再增产500亿公斤粮食战略任务的完成,是一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的大事。林业部门作为防治荒漠化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切实负起责任,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各部门做好服务,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把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