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凝望“巨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10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凝望“巨人”
穆紫
史玉柱为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巨人”,虽然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其实渺小得很,寒酸得很,用以开发计算机汉卡的4000元,还是从父母那里借来的。在巨商巨富汇集如云的深圳、珠海,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此气势如虹地举起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看来,不啻显得有些痴人说梦的意味。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而出现失败的结局则绝对不会让人吃惊。
这里的人们这些年来毕竟看到过太多离奇的人太多离奇的故事。似乎梦想美妙前景灿烂实力雄厚的人,有可能转瞬之间一切化为乌有。一些怀着单纯撞大运心理前来一试身手的人,有可能只是让铺天盖地的公司招牌中,仅仅多出几个动听的名字。一个塑造创业英雄的舞台,当然也需要不断更换角色的人跑龙套。于是,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如匆匆过客,人物与布景迅疾变换,上演着一幕幕交织着酸甜苦辣的戏剧。
然而,史玉柱成功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奇迹般真正成了珠海企业中的巨人,成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巨人。依靠高科技的优势,史玉柱所创业的巨人高科技企业集团,到今年上半年,人员已经发展到1500多人,产值增长到5亿元,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今年销售估计要突破20个亿。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则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清一色的年轻人。“巨人”成了珠海的骄傲,成了这个美丽海滨城市一处展示改革开放伟绩的人文景观。前来珠海考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都曾走进那座蓝色大厦,亲眼看看这群梦想创造企业巨人的年轻人。
初次见到史玉柱,也许会感到失望,创造出奇迹的他,远非另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那样有一种豪迈气派,更没有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感。他没有。瘦削的身躯显得有些单薄,走路的姿势一点儿也不稳健潇洒。当看到他为检查工作而匆匆穿行于充满现代化风格的公司走廊时,我甚至觉得他还是一位赶去教室上课的学生,而非一位领导着庞大队伍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是的,他依然还是一副学生的模样,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不善言词,也不习惯使用手势加强语气。如果他再次回到母校,走在研究生同学中间,尽管他有将近1米8的个头,你也绝对不会首先注意到他。
然而,当同他深入交谈之后,人们不难发现,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年轻人,温和的表面背后,其实隐含着一股刚劲。他似乎有着天生的经营谋略和市场敏感神经。他告诉我,1988年前后在深圳大学念软科学管理研究生时,他很少接触社会,主要是在校园读经济类的各种书籍。他在读书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肯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需要大量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也必然会造就一批企业巨人。这一想法的产生,无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位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对于这位数学系的学生,最有诱惑的倒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之类公式,而是经济管理,是企业创造。一旦他决定选择计算机作为公司开发的对象,他便把目光盯在了诸如IBM公司这样的世界计算机企业的巨头。从这一角度看,严密的数学逻辑训练,并没有完全消磨掉他身上的浪漫和幻想。重要的是,所有的浪漫和幻想,并非是天马行空似的狂人呓语,而是以务实、苦干和知识为基础的抱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有可能激发出人们这样的浪漫和幻想,并为它们变为现实提供了可能。史玉柱抓住了这个机遇,更难得的是他选择了珠海这样一个特区城市,使他的所有梦想和努力,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自己后来也觉得奇怪,第一次与史玉柱交谈,首先的话题并不是经济,更不是使巨人集团得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而是军事。
当巨人集团发展到去年的规模之后,我发现与军事有关的词汇、观念,愈来愈多地出现在集团的规划和史玉柱的讲话中。1995年集中拓展电脑、药品、健康品三大类产品的市场,这被称之为“三大战役”;遍布全国各地的分公司、经销部,被划分为华东、华北等8个方面军;总裁办公室的墙上,市场统计表的上方赫然贴着“军令状”三个大字;早在“三大战役”开始之后,所需要的机构已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则是模拟军队司令部的总指挥部……在集团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史玉柱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
“从公司发展来看,巨人和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并不是短时间内获取一些利润,赚一点钱就可以了。巨人有远大的目标,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规模越大,目标就越高。从这个方面看,就要求组织一定要严密和完善。”他谈到了战争和军队:“干部锻炼有诀窍:战争年代年轻人担任军长、师长,领导几万人打仗的现象很普遍,但和平时期就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年代生与死的压力,缺少那种环境。……模拟战争年代的环境,制造一个小气候,结果非常成功,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许多年轻人两三个月迅速成长起来。”
我问他过去是否喜欢读关于军事的书,他说过去很少读,但最近一两年来开始注意读。他说经济当然不能按照军事化的思路去进行,但是军队管理有许多科学的经验,对于大企业来讲是可以借鉴的。当公司规模小时,可以不需要组织,组织多了反而影响效率,但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就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这样,能够提高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这样,才能长久掌握市场主动权,增强竞争性,立于不败之地。
显然,研究过管理经济的史玉柱,已经开始把视野从单一产品的开放,转到了系统管理的思索之中。有这样一串数字,让这位年轻人渐渐感到肩上的分量和对管理的忧虑:1994年10月前,巨人集团人员不到300人,到1995年2月达到1000多人,估计一年内会突破1万人……他必须警觉一切可能发生的漏洞,而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结局。他关注着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他看来,这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著名银行,在管理上早已是千疮百孔。正是管理的漏洞,为这次偶然事件提供了必然会发生的前提。如果不解决管理问题,巴林银行的寿终正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偶然事件只不过加速了它的死亡。
事业发展到今天,成为企业巨人的梦想,对于史玉柱和他的年轻伙伴们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彼岸。他比过去任何时候大概都清楚,这样的机遇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把握住。他当然不会迟疑,他愿意汲取所有领域所有世界大公司的经验,让年轻的“巨人”能真正步履稳健地突飞猛进,而不至于一夜之间由高山跌入深谷。
这便是年轻人的真正优势。没有自我陶醉,没有故步自封,没有老气横秋,也没有墨守陈规。他这样说过:“管理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只要能有利于加强管理,任何领域的经验都可以借鉴和利用。不在于是什么管理模式,而在于随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管理方法。”这话说得有道理。模式是死的,而市场是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和活的市场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活。这也许可以帮助人们解读巨人集团迅疾崛起的秘密。
在巨人集团总部大厦,有一条“巨人走廊”。走廊两旁,放置着史玉柱心目中的巨人的雕像:孔子、秦始皇、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拿破仑、华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贝多芬、牛顿。他景仰他们,也愿意以他们的形象,来烘托“巨人集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当然,这位年轻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匹矫健的“黑马”,日日梦想着他的集团,真正成为企业界的“巨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