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敞开科技之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敞开科技之门
朽木
《北京日报》五月下旬发表了一条很好的消息,叫做《北京市八十八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这条消息六月初又被《人民日报》转载。
报道说,开放重点实验室,是作为“北京科技周”的一项科普活动,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一项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当然是大受欢迎的。报道说,一大批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们,通过参观了解了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知识底蕴、神奇魔力,更重要的是,一批厂矿企业的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也迈进了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神圣殿堂。“内行看门道”,可以想见,这样的“开放”,对于科普工作,尤其对于第一线的科技人员的学习、点化以至“顿悟”,进而对于这些科技人员所在厂矿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对于这些单位的生产,都会有很好的乃至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科研院室,尤其是“高档的”院室的开放,应当说,是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致力的一项工作。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便是首先开启这些过去一直“锁在深闺”的科研院所室大门的金钥匙。事实反复证明,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科研机构的大门愈是开放,取得的直接间接的效益就愈大。科技走出高楼深宅,来到厂矿企业,会带来明显的、根本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项技术救活一家厂子”,已然是国人都明了的一个事实。同时,也会使科技人员更了解实际,了解群众,了解生活。因此,北京市开放八十八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在是顺乎时代发展大势、科技发展大势、生产和建设发展大势的明智之举。
与此同时,我们仍应看到,门开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开着的门是否有人进?是否门庭若市?一个更现实也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所有的厂矿企业的领导同志、决策者,是否认识到了这种“进门”的重要性?是否只是口头上叫“芝麻开门”,而对真正开了的门却畏葸不前。毋庸讳言,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报道,不少地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不予采用;甚至不少地方已申报了专利的专利成果,仍然待字闺中,无人问津,尘封土掩,有的不得不“胎死腹中”。这个比例还不小。这类领导,有的是兜里没钱,买不起专利;但也有不少是手里有钱,但缺少魄力,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墨守成规,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的“叶公好龙”者。
交流从来都应是双向的。开门相对于关门,是一个进步;但敞开大门,没人进门,这开门的效益如何就该打问号了。北京市一口气开启了八十八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大门,可谓“敞开大门”了,现在的问题是,要让更多的“门外汉”走进门去,登堂入室,学习,参观,切磋,交流。不仅北京,各地都有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广阔的国土上科研院所室一扇扇神秘的大门不再神秘,一队队求知的人们鱼贯出入,门里的花在门外结出累累硕果,什么时候我们便会饱尝“第一生产力”的琼浆玉液,且会香溢四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