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中国向荒漠化宣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向荒漠化宣战
本报记者周泓洋
1993年5月5日,一场特大的沙尘暴,席卷了我国西北四省。几十米高的沙墙吞噬了一切,留下了一串悲惨的数字:死亡85人,受伤264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5.4亿元。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一种特有的气候现象,它是荒漠化对人类生命威胁的一种直接形式。然而更多时候,荒漠化是在不易察觉中威胁我们的生存。就在我们谈论荒漠化的此时,那些细小的沙粒,正悄然侵入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三分之一国土受到荒漠化威胁
从新疆到黑龙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科尔沁沙地,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北方万里风沙线。与此同时,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在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也分布着2350万亩的风沙化土地。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全国沙漠面积就达153.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9%,而荒漠化土地,更占到全国国土的1/3。
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一块漂摇的绿洲。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由于风沙的逼迫,1949年以来皮山和民丰两县城已两次搬家,而策勒县已搬迁了3次。
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旗潮海乡,60年代还是一个上交粮食的先进乡,平均亩产粮食200公斤。而现在,潮海乡已面目全非,全乡80%土地沙化,已成为人缺口粮畜缺饲草的贫困乡。
每天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受荒漠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三北”地区有2亿亩农田受风沙侵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5亿亩草场因沙化产草量减少30—40%,800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公路常年受到风沙威胁,数千座水库变成沙库。
荒漠化在推进,土地在退缩。荒漠化使大片大片耕地失去了耕种的价值。现在,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减少耕地200多万亩。
荒漠化制约着广大沙区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是45亿元。而专家们最近的调查和推算表明,全国每年荒漠化的全部损失高达207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沙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7%。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但荒漠化的进程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加剧。50—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扩大,而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天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造林种草,向荒漠化宣战
沙漠边缘的人们生存的过程就是一段人类与沙漠抗争的历史。我国沙区人民40多年征服荒漠化的艰辛而辉煌的实践表明,在荒漠面前,那些被荒漠化逐出土地的树木和草,或许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
中国治沙事业就是从植树种草开始的。沙区人民用树木和草阻止荒漠的脚步。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曾经让沙漠吞没了210万亩农田,6个乡镇421个村子被风沙压埋。
沙临城下,榆林人民与沙漠进行了40多年的搏斗,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中造林不止。现在,1425万亩的森林出现在榆林的沙地上,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不到1%上升到现在的38.9%。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榆林,在风沙的紧逼下,靠树木不仅守住了“城”,而且扩大了绿洲的面积。
沙坡头,包兰铁路最危险的流沙地段。50年代中期,当包兰铁路修到这里时,林业部专家和固沙工人一起,摸索建造出“五带一体”的固沙防护林体系,建起了长160公里、宽700米的防护带,固住了沙漠的流动。沙坡头成为一个世界铁路的奇迹,世界治理荒漠历史上的奇迹。
1978年上马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揭开了我国造林治沙新的一页。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三北地区共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达2亿多亩,一条绿色长城绵亘于北方万里风沙线上。
40多年治理荒漠的成绩令人振奋。目前,我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造林保有面积达1.5亿多亩,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从荒漠中新辟农田2000万亩。同时,1.65亿亩农田和1.34亿亩草原粮食产量和产草量增加10—20%。全国治沙工程启动以后,治理开发沙区面积达3366.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治沙达1000多万亩。最近,在治理沙漠化方面,林业部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开展沙区综合治理开发,建设更多的沙漠绿洲。
然而,荒漠化治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土地退化的速度,在许多地方,依然是“沙进人退”,北方万里风沙线,每年都在向南推移……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附图片)
(压题照片:草网格固定流动沙丘。林业部宣传办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