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无悔的青春——记南昌大学聋哑人研究生唐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无悔的青春
——记南昌大学聋哑人研究生唐英
本报记者余清楚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
在宁静而美丽的南昌大学校园里,应用数学专业94级硕士研究生唐英与我“交谈”。他自幼失聪,我们的“交谈”,更多地是靠纸笔和手势。几天来,当我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时,心灵为之震撼。
唐英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5岁那年,在幼儿园睡午觉的小唐英被一个女孩用扫帚的竹枝挠耳朵,不小心刺破耳膜,听力受到损害。后来,他患肾炎,注射双氢链霉素导致听神经中毒,听力丧失,从8岁就告别了欢乐、喧闹的有声世界。
在10多年与命运的抗争搏斗中,唐英以超常的意志和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1990年,他以高出重点院校录取线21分的成绩,在省残联和招生部门举荐、帮助下,考入了原江西大学图书情报系,成为江西省高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聋哑人大学生。
一般而言,聋和哑是孪生兄弟。然而,一年级时,唐英在充满母爱的傅老师耐心辅导下,凭着对幼儿园所学汉语拼音的残存记忆,终于用含混的声音读出了第一个单词。为了告别这个近似残酷的“哑”字,唐英不断地练习发声、拼音、模仿。经过千百次的训练和示范,终于能吐出一些单词和词组来。记者在与唐英“交谈”时注意到,只要你说的是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他根据口型变化就能猜出意思并能重复这些词汇。一些语言学专家感慨地说,像唐英这样在听力完全丧失的条件下,能够拼读文字并能说话,真是个奇迹!
从小学到大学,唐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上课,他只能凭老师的板书和课本了解课程的内容。为了不掉队,他逐渐摸索了一套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开新课前,他总是将新课本先学一遍,在难点和重点地方作标记,老师讲到这里时,他就“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收效很好。
上大学时,课程更多,唐英得付出比健康人多十倍的劳动。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大学上课板书少,他往往得抄好几位同学的笔记才能弄懂上课的内容。几年来,他摘录的笔记已有几十万字了。
英语是唐英的一只“拦路虎”。他既不能读,又不能说,但他毫不气馁,晚上躲在被子里拚命背诵,第二天一早又重复记忆。二年级末,唐英通过国家大学英语4级和6级统考大关,为聋哑人拿到了一枚特别的金牌。
唐英渴望认同,渴望参与。他把家里寄来的钱买了大量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通过自学他还获得了“商务秘书”第二专业证书。他还能熟练地操作微机,编辑程序。他说,要自立自强,就要多学本领,才能参与社会的平等竞争。
唐英的周围充满了温馨和阳光。他的父母亲在他丧失听力后,一面四处求医,一面鼓励他战胜疾病,奋发上进。读书时,老师同学更是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1993年夏天,唐英邀了一名同学去北京旅游。他有一个心愿,就是要看天安门广场,看升五星红旗。他住在清华大学,凌晨2点半就叫醒了同学,骑上借来的自行车,直奔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时,唐英热泪盈眶,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祖国,我爱您!”
大学4年,唐英连续4年获得甲等奖学金,在无听力的情况下,取得了国家大学英语4级和6级统考合格证书,199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1994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昌大学免试接收他为94级应用数学专业的定向硕士研究生。
唐英心胸豁达,乐于助人。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困难都愿意找他,有什么心事都爱向他吐露。同学们风趣地说:“唐英做思想工作最好,他是靠行动而不是靠语言,是无言的榜样。”唐英班上有一位同学,因生病休学一年留在他这个班级,思想负担很重,成绩一度很差。唐英知道后,主动接近他,与他互相鼓劲,共同进步。毕业时,这位同学不仅性格开朗多了,成绩也跃入全班前10名。
去年夏天,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特意请唐英到北京做客,听了唐英的事迹后,连连称赞说:“你是好样的,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今年3月5日,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学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省青年向唐英学习。正在南昌大学攻读硕士生的唐英,正充满信心开始新的搏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