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历经沧桑长呼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历经沧桑长呼唤
李御
那是一个让人心碎的血色黄昏。当我在晚归的路途,听老人讲述那个撼人心魄的故事时,我几乎被惊呆了。尽管我无法相信,但刽子手所制造的血淋淋的惨剧却是真的。年幼的我,忍不住对着苍天大地长吼一声,山谷回响,轰鸣许久。我跌坐在故乡的田埂上,一任晚风从滚烫的胸膛吹过。
公元1941年的盛夏,一个烈日当顶的正午,兵荒马乱年月的伯祖父,荷锄戴笠从地一口大水塘边走过时,一名日本鬼子类似于玩笑般地瞄准射击,结束了一位血性汉子如日中天的年华。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如此令人难以置信。
肆虐的洋枪和它的兽性的主人,在他陌生的异国他乡,竟敢像对待飞禽一样,漫不经心地就把枪口对准了一位中国百姓,犹如踩死水塘边的一只蚂蚁。当魔爪扣动扳机,折断一户农家的顶梁柱时,脸上肯定写满了狰狞的得意和满足。
那玩笑似的致命一枪,留下了失去丈夫的妻子和两个失去父亲的幼儿,纵有堆得像山一样的仇恨,也只能攥紧双拳拍打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这是一部比一本教科书更能让人警醒的历史,我无数次在伯祖父遇难的水塘边走过,当蹂躏与无助,同时定格在史书中时,心堵得如同浇注的铅一般沉重。
坐在水塘边,听蛙鼓声声,犹如岁月老人生生不息的哭诉。顺着这条无垠的时光隧道,你会把人类、战争、侵略、受害一起装进脑海,时光将仇恨洗濯成刻骨铭心的思索。
那个血色黄昏中的故事,让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绿色军营。
然而,那场战争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一份难言的心理创伤。
就读于大学新闻系时,一次,老师派我去采访一位外国友人,仔细一打听,原来是位日本教授。师命难违,但心总有些别扭。客人与仇人竟来自同一片国土。
我并不偏执。我知道,我与我的民族的目光,应该更多地投视于今天和未来。
与教授的见面,是愉快的。作为日本汉学家,他写出了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十多本专著,他对鄂南地方方言的语音语调之熟悉,竟让我听得目瞪口呆。
真难料想,走进我生活中的,一个是随意枪杀无辜的刽子手,一位是传播中华文明的学者。
按教授的年龄推断,发生那段不该有的历史时,他不到10岁,也许他也是那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但在无所不包的交谈中,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绕开了那段令人揪心的历史。
教授夫人是地地道道的广东台山人。彼此熟悉后,我笑着说:“教授的姻缘,就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教授听后哈哈大笑。他告诉我,夫人是他留美时的同学,现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任教,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贤妻。他每年都要携夫人来中国住上一段时间。
教授曾经很动情地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在东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时,就盼望能来中国。当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时,我高兴得忘记了疲劳,总想多看几个地方。从上海坐船到武汉,第一次见到那么浩瀚的大江,我很兴奋。我非常喜爱中国。”
几经交往,最难忘的是教授那发自内心的微笑:真诚、坦荡、亲切、温和。教授还曾告诉我:他与夫人给他们的爱女起名时,特地用了一个“京”字,象征着北京与东京。
一个耐人寻味的“京”字,不正饱含了历经苦难和沧桑之后的深切企盼与呼唤么!(作者单位:湖北楚天广播电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