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半个世纪后的馈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半个世纪后的馈赠
陶汉章
近期有热心的朋友为我在重庆图书馆查找到了一本《游击战术纲要》,这是我在1938年写的书。上面印着: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
作者:陶剑青(我当时用的笔名)。
相隔50多年了,我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书。这半个世纪后的馈赠,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不禁又回到那中国人民蒙受战争灾难的日子。
那是在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幸存者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还没有得到喘息,就又奔赴抗日战争的前线。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出自对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红军同意改编为第八路军。
这年我19岁,刚从红军大学调至第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驻扎在山西五台草子坡。所谓随营学校,就是部队扎营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1937至1938年间,大批东北、平津、山西各地知识青年奔向革命,投入抗日战争的队伍。此时,抗战前线亟需大批军政干部,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同志经过随营学校的政治、军事等培训,即开赴战场。我当时在学校任支队长兼军事课教员。一天,十八集团军收到一封来自国统区的信函。信中希望八路军能为抗日军民提供一本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的书,落款是“三联书店邹韬奋”。其实,这就是国民党方面通过关系向八路军索要军事理论。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把邹韬奋的函件交给我,说:“正好你教这一课,就由你来写吧。”国民党军队向八路军索取游击战教科书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的游击战打得就是好!红军队伍就是在游击战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每一个红军战士的自身经历就是一本游击战的活教材!当然把战斗经验写成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那动荡的岁月里要坐下来“爬格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手里除了一本苏联的小册子和听过报告的记录外,再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
万事开头难,记得我拟过十多次提纲,都毁了,直到最后满意为止。由组织先把提纲和写作计划寄到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在得到同意的答复之后,便采用完成一章,寄出一章的办法,并且是自己誊写,自己画战略图解和各种表格,自己校对,可谓孤军奋战!每章书的寄出,都是煞费苦心,先由同浦路最南端的风陵渡辗转送到西安,然后空运到重庆。历经三月有余,共完成17万字,分15章。除总编外,还包括游击队的组织、作战方针、任务、侦察、警戒以及行军宿营、遭遇战、退出战斗、通信联络和后方工作等内容。书后还附录了我军四位高级将领的短文,即:《抗战经验》(林彪)、《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郭化若)、《我们在敌人后方的战术的应用》(刘伯承)及《论平地游击战》(萧克)。
从我接受写书任务到完稿,部队辗转于山西五台草子坡、榆次、汾阳、孝义、盂县、交城、文水各战地,驻扎时间最长的在洪洞县(约两个月)。我带着这本未完成的书稿,随时准备着转移或投入战斗。
书的最后一章,是在洪洞县寄出的。没想到不久竟接到出版社寄来的稿酬,是一大捆邮票。国共合作期间邮票是通用的,甚至还可以当作货币使用。那时生活十分艰苦,拿着这笔“稿费”,我和同志们在洛川城上小馆子改善生活,用完餐后掏出邮票付帐,也竟然可行,引得同志们开怀大笑。
《游击战术纲要》一书在重庆正式出版后,因道路、通信被日寇截断,与出版社的联系也就中断了。几十年来,我始终未能见到自己写的这本书是什么样的。
去年,黄埔军校70周年纪念会上,一位从台湾来的国民党老军人对我说:“1938年,国民党在湖南南岳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当时学的就是《游击战术纲要》一书。”
我问他:“可记得此书作者?”
答曰:“陶剑青先生。”
我说:“鄙人是也。”
这位80多岁的国民党老军人连忙起身拱手:“你是我的老师。”
50多年过去了,共和国蒸蒸日上,在我们的国土上已再没有战争了。我要告诉人们的是:沉睡在图书馆的这本书,曾是在硝烟弥漫的抗日年代诞生,也曾在炮声隆隆的战场上为反法西斯抗击日寇发挥过作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游击战术纲要》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带给我对戎马生涯的回忆是无穷无尽的……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