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缩短平均住院日资金设备不增加北大医院“赚”了三百张病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缩短平均住院日资金设备不增加
北大医院“赚”了三百张病床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简称北大医院)以提高医疗质量效益为目标,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一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改革医院内部管理,使医院效率明显提高。
北大医院是一所有80年历史的大型全科医院,吴阶平、严仁英等一批学识渊博、医技精湛的当今名家,就出自这里。1992年7月,作为卫生部的试点,在这儿开始了城市大医院质量效益型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
当时医院面临的问题是,机构设置和服务布局不合理、补偿机制未理顺以及卫生设施、技术潜力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
“平均住院日”指标,是衡量医院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发达国家平均住院日为5至7天,我国城市大医院为23天左右。
北大医院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在制定改革措施时,首先强调不脱离三点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全院各部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分配制度必须有利于医院发展、科室建设、病人利益和职工利益;体现多劳多得,个人劳动效益对集体(医院)有相应效益,个人的责任风险承担也与集体的责任风险承担相对应。
为保证工效指标制定得科学严谨,北大医院首先从分析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入手,对1991年内外科系统10个病种的数千份病历,进行了比较、测算和论证。以此作为依据,使指标订得扎实公正,保证改革的实施,既积极稳妥,又无大起大落。
与这一改革方案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保障措施。如在质量监控方面,为避免盲目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而忽视医疗质量的倾向,制定了相关病种的入出院标准,成立了质量控制检查小组等措施。
改革措施实行后,首先的变化是工作效率大提高。在检验科,原来肝功能澳抗检查3至5天出结果,现在两天内出结果。特殊检查预约时间由原来的两周至两个月,缩短为3天至两周。在医护质量的提高上,以1993年1至6月为例,手术合并症比1992年同期下降了27%,院内感染率下降了53%。现在,北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1992年的21.7天,降至1993年的17.6天,1994年的17.1天和今年一季度的16.4天,是在国家毫无资金、设备和人力的投入下完成的。它的效益相当于在现有的1200张床位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张病床。                
编者的话
有关部门算过一笔帐:如果全国县级以上医院都缩短住院日两天,每年就可多收治病人400万,相当于新增床位17万多张,等于现有床位规模扩大10%,医院每年可多收益19亿元,病人的直接费用可降低3.31亿元。这是一笔多么可观的效益帐!
从北大医院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抓住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个龙头,立足于医院内部挖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医院现有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对解决我国当前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国家卫生投入和补偿不足的矛盾,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需要指出的是,缩短平均住院日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缩短的程度与医院的内部条件关系密切,不能盲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