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本报记者温红彦陈杰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
历久弥真,再获桂冠。由于这一“给人类对宇宙间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的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于前些时候同时获得两项科学大奖——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和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鲍威尔奖金。
当我们日前采访他时,杨振宁博士正下榻在天津喜来登大酒店。他此次是专程为颁发天津市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而来。该奖项“旨在让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重获科学大奖使杨振宁的名字再次成为炎黄子孙骄傲的象征,而能荣获由杨振宁倡导的青少年发明奖,更是年轻人奋力追求的梦想与光荣。天津大学校长李光泉教授说得好,“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不能不为杨振宁博士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所叹服”。
振兴中华要靠振兴科学教育
“最近我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中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非常高兴。提出这一兴国战略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也说明中国对科学教育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杨振宁博士开宗明义,谈了他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看法。
“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起步晚于西方,可近百年来科学发展非常之快,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但也毋庸讳言,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要了解落后的根源,须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一张杨振宁博士在澳门三巴炮台的留影,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明末科技落后的年代。杨振宁说,科学史家研究公认,在13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从明朝时期,西方科学文化突起,中国一步一步地落伍了。那时满人从东北打进关来,明朝政府急需的大炮是从遥远的澳门运进的。澳门当时已被葡萄牙占领,因此等于是从葡萄牙引进了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火药技术。杨振宁指着照片说,“我站在三巴炮台上,几百年的沧桑变化,让我浮想联翩。炮口对着的方向,就是中国的珠海,而我脚下的炮台,过几年后也要回到中国。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历史事件常常记在心中,那么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前途会多一些掌握”。
杨振宁博士的讲话,朴实简练而寓意深刻,娓娓道来而令人感奋不已。讲到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他说,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一定要说它有个诞辰,最好应定为1687年,那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出版完他的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一年。《原理》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自然界的规律可用准确的量化的语言来描述。这使得17世纪的欧洲飞速发展起来。
“事实上,《原理》的结构完全是照着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结构写的。比牛顿出版《原理》早80年,在中国已经有人翻译《几何原本》了,翻译者一个是外国传教士,叫利玛窦,一个是徐光启。他们翻译了前六章,把西方科学思想第一次引入中国。今天我们所用的一些术语,如几何、直角、平行等,都是他们两位最初翻译的。”
“《几何原本》共十三卷,直到1857年,后几卷才被一位叫李善兰的中国人翻译出来,其间再无重大科技思想引入中国。所以到了鸦片战争,中国已完全不能同西方抗衡了”。他还讲到“夷夏之辨”、“西学中源”,找出了中国抗拒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根源。
“沉痛的历史令人时时反省”杨振宁说,1895年中国创办北洋大学,后又设立南洋公学,创办京师大学堂,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兴国力,振奋民族精神。还大批派出留学生,到1906年,派出留学生已达万人,这些措施对中国20世纪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无数历史事实再次证明,拒绝接受先进科学技术,中国就落后;振兴中华,要靠振兴科学教育。”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长足进展,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科技发展的前沿,百年屈辱所造成的自卑心理慢慢消除。”谈起新中国,杨振宁博士目光炯炯,露出激动的神情。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过,了解新中国是激动人心的经历,中国仍然贫穷,但前往访问的人会为其精神所感动,他们会发现,她是最复杂而又最简单,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国家。正是基于对故国的眷恋,杨振宁博士自1978年第三次访问中国之后,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对于加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状况要比从前任何时期都好。什么缘故呢?因为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占了一席之地。但不能就此满足,世界各国都在向高科技进军,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及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极有远见的”。
杨振宁博士认为,科教兴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关键所在。其中有四个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是资金;二是有训练的人;三是良好的科研风气;四是进入市场。“占有市场非常重要,今天我参观了中美合资天津海泰实业有限公司(宝坻开发区的一个制造镍锌电池的高科技企业),就是高科技产品占有市场的一个例子。我深信,中国在下世纪竞争中必将成为科技大国,对此我充满信心。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事情,内忧外患,解放后反右、文革,剧烈地震荡中国社会。然而,多少困难中华民族都跨越过去,因此,展望中国的前途,没有理由不抱以乐观。”
他称现在中国正处在面向21世纪的历史转折点,民族振兴系于科教振兴,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杨振宁博士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访问中国时写的一首诗,最能体现一个急民族之所急的炎黄后裔的迫切心情,最能展示一个探索宇宙真理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宽广胸怀:
…………
尘寰动荡二百代,
云水风雷变幻急;
若问那山未来事,
物竞天存争朝夕。
(附图片)
上图为杨振宁博士沈犇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