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官清政廉县富民安——本溪满族自治县廉政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官清政廉县富民安
——本溪满族自治县廉政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段心强
辽宁东部山区,有个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四面环山。位于城中心的县政府大楼墙上,“为人民服务”5个彤红的大字一点也没褪色。全县30万人,这几年经济发展直线上升,1990年社会总产值才5.2亿元,1994年就达到30.1亿元;1990年财政收入不足2000万元,1994年就达到6025万元。
到这里考察的专家和领导干部,无不赞赏“本溪速度”,结论大同小异,一句话说到根上:官清政廉,县富民安。
管住自己与叫齐群众
有人说,如今办事,哪里不膏“油”都转不动,你清廉叫你寸步难行。党政领导人清正廉洁,能不能搞好经济?本溪县委书记金伟、县长高茂新一上任就感到担子很重:这里一直是扶贫县,可小市镇一位镇长用公款给儿子买一套房子。没有不透风的墙,干部群众不平。在偏岭镇则是另一番情景:这里原本很穷,新到的镇党委书记王殿斌廉洁奉公,不贪不占,走遍全镇山山水水,发现山石中含铁,带领农民办矿,全镇积极响应,年收入很快过亿。人民虽不是很富,却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游偏上。他们从中得到共识: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做起,紧缩开支,艰苦奋斗,把不多的资金集中用在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上,产生精神和物质的“裂变效应”,一定能渡过难关。
他们还从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看到:只有管住自己,才能叫齐党员,叫齐群众。他们首先抓好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对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五套班子做工作,使大家认识一个朴实的真理:人民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同甘共苦,否则就不再是人民的政府。针对群众意见的热点,给自己约法三章:“八五”期间,县级领导干部坐车最高标准不得超过“桑塔纳”,住房建筑面积不得超过70平方米,因公请客不得超标准。
有了约法三章,还要严格执行,他们指定县纪委副书记林春风负责,组成9人检查组,对乡镇、科局以上干部逐户、逐人检查,对违犯规定者一律按条文卡死,不允许一个例外。县监察局局长李树泮、审计局局长马文成住上新房,旧房不退,说而不服,免去局长职务,强行退房,大快人心;冯兴昌当副县长后分得了新房,可在化肥厂分的房子没退,在检查中按市价给化肥厂付了款;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栋分的房子把防盗门纳入造价,他本人并不清楚。查清后他如数付了425元防盗门款。
人心都是肉长的,全县人民见各级领导官清政廉,各项工作一呼百应。
干部旧房与职工新楼
在本溪县,人们看到一种十分少有的现象。县委书记金伟住的是1984年盖的小三间,没有浴盆,没有客厅,建筑面积总共68平方米;而他的驾驶员马同林,住着75平方米的新楼,浴池、客厅俱全。其实,本溪县县级领导干部的住房普遍不如中层领导干部,中层领导干部的住房又不如许多工人——原因简单却很深刻,县领导干部大都分房较早,又不许超过70平方米,自然是维持旧房;中层领导干部和职工分房晚,房屋设计自然新颖,也很宽敞,大家自己再出几个钱,就能得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但这背后潜藏着大量的矛盾和艰巨的工作。本溪县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家属受旧观念影响,仍把住房当成权力的象征,不断要求更新住房,有的还哭着闹着找人。县委、县政府算了一笔帐:一家更新房子按多花5万元计算,全县1000多名乡镇、科局以上干部更新一次房子,少说也得6000万元。用这些钱盖成楼房分给各行各业职工,将会解决多少人的住房困难!因此,不管任何人再吵再闹,领导干部一律不盖新房,分批分期给职工和一般干部盖宿舍楼。
他们在节假日走访公路段,发现筑路工人住房紧张,许多家庭还是“三代同堂”。县委、县政府一致决定,由财政拨款,盖交通职工大楼。两栋大楼拔地而起,全体筑路工人住上有暖气、卫生间的楼房。
水电局的职工长期在荒山野岭修电站,兴水利,顾不了家。而家里大多住房困难,用水、做饭、取暖都不方便。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把这作为大事来抓,马上拨款盖水电职工楼一栋,让职工搬进供水供电供暖供煤气的宿舍楼。这些职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日夜奋斗在第一线,几年建成水利设施469项、水库9座,治理小流域面积214平方公里,造地5.14万亩,扩大水田3.47万亩,增强了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去年他们遭到和全省一样严重的灾害,可全省减产粮食30亿公斤,这里却增产15%。
在本溪县城,还相继出现3栋公安楼、7栋教师楼、3栋环卫工人楼、18栋林业工人楼、2栋邮电楼。
旧办公楼与企业改造
本溪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到丰硕的报偿,财政收入上升:1992年3795万元,摘掉吃国家补贴的帽子,1993年达到7091万元,可县、乡、镇的办公楼还多是50年代、60年代的“作品”。外观破旧自不待说,就连室内的办公桌也多次更换零部件,成为“残疾将军”。因此,人们提议建新办公楼。县委、县政府领导算了一笔帐:一座办公楼按平均200万元计算,全县更新一次,至少要5000万元。这些钱能筹齐,但县里工业急待技术改造,资金奇缺。县委书记金伟一槌定音:“盖一座大楼的钱,可以引进一项技术,购买一套设备,救活一个企业。这几年一律不盖办公楼,把资金用在技术改造上,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环境。”
几年来,火柴厂一直不景气,连年亏损。县委、县政府把节约的钱投入500万元,改变了这里的生产条件,吸引外商到这里合作,对木材进行综合利用,把锯末和刨花做成刨花板,用枝枝杈杈等下脚料做中密度板,接着又做高密度板,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多种经营给火柴厂带来生机,一举扭亏为盈。
他们还对冶炼厂、特种钢厂、水泥厂、酒厂进行了改造,大都扭转亏损局面。全县工业销售产值已由1989年的3.5亿元上升到去年的15.6亿元,利税由1036万元上升到1.5亿元。
一辆“奥迪”与一所“职高”
1993年秋季的一天,本溪冶炼厂开出一辆崭新的奥迪轿车,直奔县政府。车在政府大楼门前停下后,厂长郭庆成走出车门,来到县长办公室,开门见山:“茂新,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我们的技术改造很成功,由亏损一下子变为赢利,我们给你赠送一辆车,收不收俺不管,车放在你门口,我们走啦。”
郭厂长这么说有个背景。在他之前,已有几家给县委、县政府送车、拨车碰了“钉子”:1991年初,本溪曲轴厂为了对县里支持他们技术改造表示感谢,买了一部高档轿车,送给县长高茂新,并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您坐工厂的车,想工厂的事,把工业生产搞得更好。”高茂新笑笑说:“这就多余啦,工厂是我们县的经济支柱,我作为一县之长,不想工厂的事想什么?县里定下来的规矩不能动,还是把你们的好车开回去。”高县长说得斩钉截铁,曲轴厂只得照办。同一年夏天,市政府拨给本溪县一台奥迪轿车指标,高茂新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关心。有的企业正计划给他买车,他听到风声就赶去制止。冶炼厂干部、职工想出“绝招”:买部车开到县政府大楼门口,打个招呼,放下就走,不怕他不收。高茂新怕马上退回使大家太扫兴,叫驾驶员把车暂开到车库保存。不久,县里职业高中盖教学大楼资金不够,高茂新与县委书记金伟合计,两人的意见一拍即合:全县的现代化建设,绝不仅是力的凝结,也是科技的延伸,教育十分重要。可至今我们的工作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所在,忽视长远才能显示出来的成果,舍不得在教育上花钱。想到这一层,他们把奥迪轿车卖给本溪市一家公司,40万元车款全部交给职业高中,保证了教学大楼按时开课,为第三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高茂新说:“今天我们送孩子一座漂亮的学校,明天孩子们将还我们一个漂亮的本溪县。”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响应,将准备买车、建办公楼的钱建学校。1992年教育经费已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22%。从1990年到1994年底,全县新建教学楼14栋。在本溪县,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镇,你看到最好的楼房就说是学校,保证没错。高楼大厦要从基础垒起,因此县城里的中心小学、实验小学都是框架结构,铝合金门窗,蓝宝石玻璃,冬暖夏凉,比县里宾馆都漂亮。教师见县里如此重视教育,个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教育质量迅速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