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写在《瞿秋白文集》即将出齐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6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写在《瞿秋白文集》即将出齐的时候
温济泽
今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0周年。15年前,在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45周年座谈会上宣布过:中共中央批准重新编辑出版包括瞿秋白政治理论著作在内的《瞿秋白文集》。这部文集,在近期即将出齐。
这部文集共14卷,其中政治理论编8卷,文学编6卷。文学编是以1953年版《瞿秋白文集》为基础,重新整理编辑的,已在1985—198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政治理论编是从搜集手稿、查阅档案和报刊资料着手,第一次编辑的,费时较多,已由人民出版社从1987年起出了6卷,还有两卷将在今年下半年出齐。此外,还编过一本《瞿秋白选集》,包括作者在政治理论和文学两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54篇,已在198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文集政治理论编的内容,包括他在“五四”时期以及后来在党内外、国内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他在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1928年中共“六大”、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发言,1928—1930年期间在共产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发言,历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还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讲义和译著,等等。这里有很多是第一次发表的。虽然其中不免有党在早期的幼稚、不成熟以及错误的东西,但这毕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珍贵的重要的历史文献。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他对于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深刻剖析,关于克服革命队伍里“农民意识”和资产阶级“市侩主义”腐朽思想的精辟论述,在某些方面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他又是我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文学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文学编的内容,包括他早年记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社会生活情况的散文作品《俄乡记程》(《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时期特别是与鲁迅共同指导左翼文化运动期间所写的文艺论著,还有他著的《俄国文学史》,编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和《高尔基论文选集》,翻译和评介的俄国和苏联作家的大量文学作品,还有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问题的论著,等等。这些都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开创的不可磨灭的功业。今天我们文艺、新闻工作者仍可以从中吸取有益、有用、有生命力的东西。
瞿秋白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的一生。他一生是短促的。从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起,到壮烈殉难时,不过16年。在这短短的年月里,他曾身负重任,日夜辛劳,但常不顾工作的繁忙、环境的险恶和肺病的缠扰,竟然留下500多万字的论著和译作,平均每年30多万字。仅从这些字里行间,也可以想象到他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仍然应当作为光辉榜样学习和发扬的。
我国历史上有如林的丰碑。《瞿秋白文集》的出版,又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研究历史;能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奋发前进。
中共中央批准重编这部文集的时候,胡乔木同志以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名义,将这个任务委托给周扬同志和我,不久,周扬同志病了,就让我负责。我们请李维汉、陆定一、周扬三位同志担任顾问,并在胡乔木同志领导下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帮助下工作。
我们把《瞿秋白文集》这个大编辑组分为两个编辑组:政治理论组,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丁守和同志任组长,组里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等单位10个兼职的同志;文学组,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士菁同志任组长,组里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党校等单位8个兼职的同志。我们各人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只能挤出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来做搜集、整理、编辑、核对和注释工作,没有向国家要专门的编制,没有集中办公的地点,这也是用了15年时间才全部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期间,李维汉、胡乔木、周扬同志,还有张子敏等两位编辑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特别是胡乔木同志,为这部文集花了不少心血。
在《瞿秋白文集》即将出齐的时候,我们谨记此以作为对他的纪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