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鼓子秧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6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鼓子秧歌
志斌
九曲黄河的下游,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淌金流银的黄土地。就在这片沃土上,商河鼓子秧歌,这个黄河母亲的骄子,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铿锵有力的鼓声名扬海内外,为养育他的黄河母亲增添了光彩。
历史上的黄河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泛滥成灾。地处黄河北岸的山东省商河县的历史的重要篇章,就是这一带人民在与黄河灾害的搏斗中用自己的血汗写成的。
战胜黄河是沿黄人民的夙愿。当一度驯服了这匹野马的商河人民为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他们便情不自禁地拿起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具跑到大街上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还模仿着战洪水的雄姿,这就形成了鼓子秧歌的原始舞蹈。而后,经过一代代地加工、整理、去粗取精,瓢盆换成了手鼓,雨伞换成了彩伞,棒棍被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彩棒所代替,才发展到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潇洒飘逸的民族舞蹈形式。
从鼓子秧歌的扮相来看,其中占大多数角色的鼓手们,大都黄衣黄裤黄头巾,舞动起来自然形成了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到大海的壮观气势。记得有一次鼓子秧歌要到外地演出,一位服装专家为鼓子秧歌队员设计了一套红色服装,老艺人们见了这新颖别致的服饰直摇头:“不行,出不来那格调。”鼓子秧歌该出什么调,为什么要以黄色为主,其中的道理便不言而喻了。
商河鼓子秧歌的阵图和规定动作繁多,现在的就有一百零八种。常见的有街筒子、力杀四门、双龙出水、闯王进京、龙摆尾、八条街、老虎斗牛、海底捞月等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而一个动作就表现了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国内商河鼓子秧歌的研究者们大都认为鼓子秧歌是山东的特产,其动作主要表现了山东大汉勇猛顽强的精神。在商河鼓子秧歌的一百零八个阵图中,可以找到许多与黄河有关的阵图,如双龙出水、龙摆尾、海底捞月、旋海眼、嘶马蜷蹄、大八叉、大乱场等。这些场子很容易使人感到当年黄河浊浪狂涛、咆哮肆虐,人们万众一心抢险抗洪那激昂悲壮的场景。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多位专家到商河进行搜集整理,对其进行研究加工。六十年代初就被纳入全国民间舞蹈教材,至今北京舞蹈学院还把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民族舞蹈的必修课。有关部门把商河鼓子秧歌列于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并称其为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八○年两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均获优秀奖,一九八九年《中国舞蓉城之秋》、一九九○年香港《喜庆有余》、一九九二年沈阳中国秧歌节、一九九四年《中国舞三峡之夏》等多次演出都得到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去年九月商河鼓子秧歌在济南作为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压轴戏,第一次以千人的阵容参加演出,数百面金鼓撼动了中外宾客的心。商河鼓子秧歌永远与黄河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