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富民,牵动党员干部心——漯河市实施“富民工程”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1版(要闻)
专栏:

  富民,牵动党员干部心
——漯河市实施“富民工程”的报告
本报记者李杰
不久前,记者来到河南漯河市采访,所见所闻,令人眼界大开。这个世代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区,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富民工程”的实施,使该市充满了新的发展活力,涌现出一大批以农户为单位的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和开发者。
让千家万户这个最基本的细胞活起来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辖舞阳、郾城、临颍和源汇区三县一区,人口22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这里不靠海、不沿江、不贴边,昔日是一个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平原农业市。
近年来,漯河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由于整体实力差,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统计数字表明,该市农民人均收入虽已由1986年的321元增长到1993年的736元,但年均增长仅有59.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收入几近负增长。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农村隐形失业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基层政权建设薄弱,干群关系紧张,不安定因素增多。
去年1月,在市委二届五次全会上,市县领导和代表们经过冷静的分析、认真的总结认识到,农业不兴,农村不活,农民不富,犹如小河无水大河干,全市的繁荣和振兴是没有希望的。鉴于此,在总结舞阳县“十万农户上项目,种养加上找富路”的做法后,决定出台以快速激活家庭细胞、增加农民收入、快步奔小康为目标的“富民工程”。 
  底层突破,引导农户上项目
赤里岗村是临颍县最边远的一个村,进村采访,先看了几户的致富项目。在吕新周家,展现在面前的情景是:1600只青年鸡养在正屋,600只蛋鸡养在厨屋,而他们全家则住在院内临时搭起的草庵内,锅灶露天。另外几家养鸡专业户也大致如此。农民希望尽快富起来的紧迫感和强烈愿望让人感动。
我们请吕新周算算养鸡的收入,这位憨厚的农民笑了。他说:“俺家4口人,去年是第一年养鸡,除去费用,收入不下1.2万元。今年规模扩大,估计收入不低于3万元。加上粮食、棉花、花生,杂七杂八,少说也可收入4万元。”
村长告诉我们,全村57名干部党员都有帮带联系户。现在全村养鸡11万只,其中户养在500只以上的有128户,还养了1000头牛、2500头猪,种了2500亩棉花、1100亩优质苹果,群众收入从1993年的730元,增加到去年的1510元。
像赤里岗村农民上项目的情况,在漯河市可以说比比皆是。
根据“富民工程”的要求,每个农户至少上一个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项目。定项目,农民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郾城县大阎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该村在选项目上,有烧砖的、办面粉厂的、养鸡、养猪、养羊的,有编织的,也有从事林果业、发展高效田的。农民想干啥就干啥,不搞行政命令,干部只当参谋,提供信息和服务。各户根据特长、优势、经济条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据市委一位负责同志讲,“富民工程”推开一年多的时间,仅市县两级就组织了132个局委的干部和广大乡村干部帮助农户选定致富项目。这些项目犹如烂漫的山花,开遍漯河大地,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党员干部成为“富民工程”的推动力
“富民工程”意在引富千家万户,农民能否致富,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各级干部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此,漯河“富民工程”一开始实施,就紧紧抓住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
根据围绕富民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富民、建设“富民党支部”的指导思想,去年全市抽调16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459个行政村,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搞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先后调整了69名村党支部书记,83个村委会主任,并提拔了271个村干部。在进驻的459个村中,依法改选村委会450个,改选调整了351个团支部、338个妇代会,从而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为民富民的战斗力。
在舞阳县东李吉村第四村民组刷在墙上的黑板报上,记者看到了该村民组1995年富民工程上项目情况。表上写着各户主姓名、人口、何类项目、上项目时间、预计收入、年底人均收入等,写的明明白白。同时还写着乡指导、村指导和组负责人的名字,便于考核干部在富民工程中的表现。
过去这个村是市里最穷最落后的村之一,原因是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不团结,不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意见很大。去年上半年富民工程半年考核,县督导组来检查时,支部书记正在打麻将,乡党委下决心调整了村领导班子,富民工程才有了新起色。村支部书记张孝亭插话说,现在农户上项目已达到80%以上。1993年人均收入不足480元,去年达到了935元,今年力争达到1500元。
一个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郾城县召陵乡在推行“富民工程”后,村干部党员带头上项目、带头致富。现在全乡51个村支书、村主任都办了企业,95%的村干部个个有项目,1500多名党员也率先致富,帮贫致富。带头致富是无声的号召,无言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位农民说:“看,党员干部都在忙致富,还来帮咱致富,咱再不干,就无法往人前站了。”舞阳县大尹村一名老党员近两年靠养猪率先富起来了。“富民工程”启动后,他拿出250头仔猪和2吨饲料赊给30户缺资金的困难户走致富路。
正因为如此,村干部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改变了,许多农民誉称他们的村干部和党员为“富民书记”、“富民干部”和“富民党员”。
“富民工程”是“民心工程”
虽然“富民工程”仅仅实施一年多点的时间,但贫困在漯河这块土地上已大步退缩,富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据了解,一年多来,全市已有38.7万户农民上了各种各类致富项目。跑买卖、搞建筑、开饭店、搞加工、远行打工……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有他们的身影。
市有关方面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在外或搞劳务、或务工经商的农民已达27万人之多。劳务输出,一批批出去了,带走了封闭、愚昧、落后;一批又一批回来了,带回了开放意识、新的思想观念,使一大批思想解放、敢于开拓进取,并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
“富民工程”启动以来,农民不拘一格选业立项,全市共上“项目”64万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年效益超千元的高效田发展到54万亩,一年三熟、四熟的种植模式在不少乡村得到普及,一批名优特高产种养项目也在这里落了户。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漯河市农村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去年在夏秋两季因灾减产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达25%,农业总产值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3元,比上年净增387元。市长程三昌说,这样下去,不用3年,漯河就会有个大的变化。
开展“富民工程”,党员干部想农户所想,急农民所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找增加收入的门路。如今农民见了干部热情打招呼,主动拉着干部到家看自己搞的致富项目。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以前干部进门不是要钱就是要物,可现在登门帮俺致富,真是变了呀!”(附图片)
压题照片:临颍县南街村外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