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不倒的拐杖——记河南省邓州市十里铺城郊乡小学校长李道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不倒的拐杖
——记河南省邓州市十里铺城郊乡小学校长李道理
本报记者戴鹏
李道理离不开拐杖,一种罕见的疾病使他全身多处自然骨折。
十里铺村的300多娃娃离不开李道理这根“拐杖”,是他支撑着他们的全部希望。
1988年,当了12年民办教师的李道理接过了村办小学校长的担子。那时的河南省邓州市十里铺城郊乡小学破败不堪:歪扭扭的草棚房,豁牙牙的土围墙,满院的沙坑卧得下牛,灰土土的学娃牵着白羊羊。三个“公办”教师俩想走,十几个“民办”老师守不住心,外边的教师不愿来,本村的娃子上外校。
“咱十里铺贫穷落后就在于读书人太少,说啥不能再误了一代人!”李道理用他的心,他的诚,他的行暖热了教师的心,重新点燃了大家干番事业的希望之火。他带领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一个假期,翻修了150米长的围墙,填沙坑,修操场,新建了大门和花池。镢把子磨得他满掌血泡泡,抬杠压得他肩上翻着皮卷卷。为了让学生尽快搬出随时都会倒塌的危房,他又四处奔波筹建教学楼。
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穷村子要建教学楼,比燕子垒窝可难得多。李道理每天三四节课一下来,便为筹钱、省钱、赊料、落实施工队伍到处求告,忙得没日没夜头脚颠倒。家务事和责任田全靠在村诊所当帮手的妻子照料,就连大哥住院和病逝也难得尽心照看。
这期间,他的两肋时常胀痛,两腿异样酸软,睡觉得服安眠药,翻身得靠妻子帮。后来走路愈发困难,33岁的他不得不过早地拄上了拐杖。
教师和乡亲们多次催他去看病,他总说:“不碍事,忙过这一阵儿再说。”
可他没有不忙的时候。教学管理从无序到有序,学校工作要从全乡倒数第一变成前几名,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太多,他得一件一件去盯,去抠。为了赶工期,他像救火队员一样,拄着拐杖东奔西颠。“铁打的汉子早晚也得累趴下,道理干事太认真,太下劲儿了。”大家时常担忧。
担忧的事终于发生了。那个大雪封门的早上,道理到村主任张大堂家说资金的事,突然腿一软,跌进雪坑里,无论怎么挣扎也爬不起来。十几分钟后,当张大堂把他抱出雪坑时,这个满头冷汗的“雪人”还说着“雨季前咋着也得让娃们搬进新楼”。张主任眼圈红了:“道理呀,冲着你娃子这股劲儿,村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楼盖起来。但今天你给我停课进城看病去!”
李道理依然没得去。一来各班成绩刚有起色,撒不开手;二来有老师病休,调不开课;加上开春是施工的好时节,为了赶那个“雨季前”,松不得铆儿。
“趁我还能动弹,多上几节课,多干几件事。”李道理心思已定,便开始了与病魔的赛跑。白天上讲台,课余盯工程,晚上边备课边看场子。
拐杖声里数月过去,能容纳十几个班的两层教学楼建成了,还添置了标准课桌和板凳。此时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风学风根本好转,被邓州市定为标准化学校,获得了目标管理、观摩教学、单科竞赛多种奖项,成为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面旗帜。
经武汉同济医大附属医院确诊,李道理患了“后天性维生素D3缺乏症”,全身已有15处自然骨折。这种病国内罕见,必须绝对卧床治疗,否则随时会全身瘫痪。
“绝对”、“随时”,对李道理来说并非多难理解的道理——“离开了十里铺小学,离开了300多学生,就没有了李道理!”在妻子搀扶下,他到医院附近的望江小学取经讨教,在病床上写完了《十里铺小学近期目标管理和长远规划》,便带着药品匆匆往河南赶,回家第二天便重返讲台。
师生们发现,他的行动更艰难了,走路得找靠墙、有树的地方走,稍远一点,中途就得歇几次。然而那“得得”的拐杖声反倒更有力了,分明在和“绝对”较劲,与“随时”抢着钟点。
临近考试,学生史传玺却因病不能上课,李道理硬要冒雨去他家为其补课,谁也劝不住,结果课是补上了,自己却摔了几跤,两天站不起来。为了使因贫困辍学的宁国湍复学,李道理第一次与妻子拌嘴怄气,硬是中断疗程,省下药钱为小宁代交了两期学杂费。
道理是校长,完全可以不担课,可他至今仍然担主课,担重课,他说这样可以接触学生,活得充实。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佳民办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完全可以歇下来,享受本该的待遇,可是他说离开了讲台,可能就真的永远站不起来了。
他不愿倒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