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楷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0
第9版(理论)
专栏:

  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楷模
胡绳
陈云同志极重视学习哲学、学习思想方法。他常常教导周围的同志要注意这方面的学习。他在1957年向商业部的领导同志们说:“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你们都是有经验的,问题在思想方法。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所以经验提不高。”类似的话,在陈云同志文集中可以多处看到。陈云同志指出:“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早在1942年陈云同志在延安养病的时候,曾仔细研究了毛主席的著作和文电,感到贯穿在里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我们现在读陈云同志的著作,也会感到,他的著作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他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总是把有关的各方面的事实弄清楚,并且把这些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充分的研究,然后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他在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时刻考虑经济问题时所说:“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不仅是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矛盾,看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党的政策就是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各方面的问题的方针和方法。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当然关系重大。但陈云同志认为,难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所以,他的著作中反复说明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用90%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里所说的弄清情况,包括调查和了解情况,也包括研究情况。陈云同志有时也说,“要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并且说“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陈云同志认为,“有的同志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
陈云同志说:“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一定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有关的各种情况弄清楚,这才真正算是从实际出发。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陈云同志说:“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这句话虽然说来平易,但确实是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许多痛苦经验而说出的。
陈云同志认为,为了能够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认识客观事物,是需要有些方法的。他提出交换、比较、反复这三种方法。所谓交换,是说一个人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集体讨论,与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他把凡是肯用脑筋想问题,发议论的同志,看作是很好的同志。因为无论他的意见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有助于达到较正确、较全面的结论。所谓比较,就是指对于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的时候,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要把考虑中的方案和其他各种方案比较,不但和现行的比较,和过去的比较,还要和外国的比较,这样才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所谓反复,就是说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因为有些当时看来是正确的决定,过了一个时期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陈云同志反复提倡这些方法,而且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在解决问题,提出和确定决策的过程中,的确是运用了这些方法的。我们的政策必须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推动或者改造客观世界,而不至于导致盲目的行动,或事与愿违。但我们的认识又常常不是完全符合于实际,没有达到对事情的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矛盾。必须承认这个矛盾,采取必要的方法,使片面的认识逐步发展为全面的认识,使肤浅的认识逐步发展为深刻的认识。陈云同志说的交换、比较、反复,就是这样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
陈云同志常常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为别人题字的时候多次写这几个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我们的思想认识的唯一出发点,就是实际;检查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从各方面来的意见,必须是符合于实际,经受了实践考验的,才应该受到尊重。一种意见,不是仅因为是从上面来的,就受到尊重。许多正确意见往往来自广大的群众,正确的领导意见常常是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才得到的。书本知识当然是要重视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书本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孔夫子的书、亚里士多德的书,都要读,但不能“唯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也不能采取“唯书”的态度。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是为了学会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唯上、唯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但唯实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既复杂,又多变,为求实就需进行艰苦的探索;还因为有些主观的原因,例如骄傲自满或考虑个人得失,会妨碍唯实。陈云同志是在任何情况下,即使为此而冒政治风险,也坚持唯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云同志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他的许多关于实际工作的报告,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细。他在说明必须用90%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的时候,举例说,“比如,要解决猪肉供应紧张和猪的增产问题,若不管饲料、猪仔的来源,不管价格高低,不管群众愿意不愿意饲养,而是临时乱抓办法,那就永远也做不好这一工作。”他在1956年八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猪肉供应紧张办法的发言,就是论述了各方面的有关情况,然后提出来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他提出来的这类解决具体问题的文章,虽然到现在情况变了,不可能完全适用,但是,读了这些文章却令人深刻地感到,要解决问题而浮光掠影,粗枝大叶,挂一漏万,是何等误事。陈云同志在细致周密地观察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宏观,注意从全局把握现实。例如他说:“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1957年以前一般情况比较好些,1958年以后‘左’的错误就严重起来了。这是主体方面的错误。”这样从总体上认识历史实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陈云同志提出,“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什么是当时的实事呢?他说:“九亿多人口,80%在农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显然这是了解了多方面的情况以后得出来的本质的概括。因为陈云同志有很强的概括能力,所以他常能用新颖而精辟的语言说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例如他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陈云同志确是如他自己所说的,既算大帐,又算小帐,算小帐时明察秋毫,算大帐时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陈云同志又十分重视情况的变化,他在客观情况有了变化的时候,要求人们不能停留在旧的认识上,而要根据实际得出新的认识,提出新的办法。在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陈云同志反复强调,为了适合现在的情况,过去的那套办法要加以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情况又有了巨大的变化。陈云同志在这时特别强调,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大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在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1982年,陈云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回顾他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工作,总结性地说:“因为碰到了问题,才出了新的观点,不碰到问题出不了新的观点。”这是对新观点的来源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明。新观点不是来自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而是来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然有了新情况、新问题,也就一定要有新观点。
总之,从陈云同志的文集中到处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运用着他极力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从前有个诗人写道:“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可以绣出美丽的鸳鸯拿给人看,但不要把绣鸳鸯的方法告诉人。陈云同志不是这样。他是既让人看到他所绣出的美丽的鸳鸯,也把金针度与人。
应该看到,没有金针是绣不出鸳鸯的,但有了金针并不一定就能绣好鸳鸯。思想方法也是这样。知道怎样的思想方法对头,并不等于已经能掌握和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历史经验证明,人们虽然知道不要从想当然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性,而要全面性,但是由于某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仍然会陷在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中,陈云同志说过这样的话:“做实际工作不犯错误是很难的,搞过肃反和土改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文章上写既要反对‘左’倾,又要反对右倾,这是容易的,但做起来就很不容易。社会经济生活是复杂的,多变的,不会像看电影那样简单。”当然,不能由此得出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不重要的结论。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只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还不算数,必须不断地运用这种思想方法来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在极复杂的情况和极难解决的问题中经受锻炼,并且克服那些妨碍实事求是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像陈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并以陈云同志这样的老同志为榜样,认真地学习哲学,学习思想方法。
这三篇文章,是本月12日中共中央举办的《陈云文选》(1—3选)、《陈云》画册出版发行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代表的发言稿。现予刊出,以示对陈云同志的深切怀念。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