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用理想之光照亮世界——读陈昌本的长篇小说《痴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0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用理想之光照亮世界
——读陈昌本的长篇小说《痴恋》
熊荧
从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大致可以将当代文学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人物消极的被动的适应社会环境,这类小说写了平凡的人物在僵化的体制、不合理的习俗、某种宿命或必然性的制约下的挣扎、反抗、妥协和毁灭的自我异化过程。另一种是人物积极的主动的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转型时期,有些作家对新的秩序不存任何疑虑地积极地认同。他们对新的秩序来不及冷静地思考和判断,似乎就欢呼雀跃了,他们或者积极地肯定,或者促使别人转变,以便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第三种是人物积极地努力地改变社会环境,以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在不回避现实生活的沉重的基础上,努力地开掘沉重生活中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他们既不躲避崇高,也不躲闪卑污,而是凝视崇高,解剖卑污。陈昌本的长篇小说《痴恋》在这方面迈出了十分坚实的一步,是一部难得的力作。
《痴恋》塑造的钟劲夫既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社会环境,也不是积极的主动的适应社会环境,而是努力的改变社会环境。这种改变尽管是局部的,但是他的理想的光芒将会照亮世界。
《痴恋》塑造的钟劲夫这位闪光的穷山村的小学教师形象,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而且对山村小学教育有自己的思考。钟劲夫也爱发牢骚,说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不受重视,一个民办教师养不起家啊!“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乡村女教师》,就是把教师当万世师表敬重的!可是,十年动乱以来,从上到下,轻视这个职业,不是吗?历史上,中国出过人人尊重的孔夫子,咱们现在树立起几个全国性的优秀教师典型?寥寥无几!”钟劲夫认为,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因为不受重视,所以没有好好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没有按农村生产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办教育。主要表现在城市、农村、山里、山外,全是一样的课本,一样的教育内容。农村的孩子毕了业,发展农村生产需要的技术,一点也没有学到,反倒因为有了文化,不安心参加农业生产了。钟劲夫对我国山村中小学教育有自己的思考,并努力地尝试走出一条教育和农村实际相结合的路,他不但想将他的试验成功的经验向全市推广,而且想面向全国写成一本书。
钟劲夫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磨难。也许你会认为钟劲夫尽管在穷困山区小学教育岗位上奉献了短暂的一生,但是,他的动机似乎具有强烈的个人性,甚至还为了“报恩”,就像《凤凰琴》里的余校长等,似乎为了“转正”才那样一样。
其实,像钟劲夫这样的小学教师,不管他的个人动机怎样,只要他真正地任劳任怨地在小学教育岗位上苦斗了一生,都是崇高的。像钟劲夫这样的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尽管具有强烈的个人目的性,但是他的个人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也就是超出了个人目的转化为为他了。因此,钟劲夫这个形象既是真实的,也是崇高的。
《痴恋》尽管没有描写崇高人物的形成过程,但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即通过一位年轻女教师祝彩云对钟劲夫从反感、不理解、逐渐理解、敬慕到痴恋的感情变化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现了钟劲夫的整个人格和心灵世界。这种间接的客观的描写具有特别的魅力,它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崇高人物。这种接受是平等的,而不是须仰视才见。
《痴恋》不回避矛盾,既写了崇高和美,也写了卑微和丑恶,但这些丑恶和卑微,不是使人们消沉、悲观和绝望,而是激发人们热爱生活和改造生活的勇气。
现实生活本来就存在崇高、卑微、丑恶的东西,作家是不能回避的,也不能美丑不分。陈昌本在长篇小说《痴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爱憎是值得肯定的,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作家人文精神的体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