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初展身手新“麦客”——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初展身手新“麦客”
——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一
本报记者潘承凡
编者按:实现收获机械化一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没能解决好。联合收割机一次性投资大,利用时间短。对广大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真是“没有钱,买不起;利用率低,放不起”。如今,成千上万个新“麦客”在农机部门的组织下,驾着联合收割机开展易地麦收。他们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新“麦客”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期待多年的农业机械化,正酝酿着新的突破。
北方麦区流行这样一句农谚:女人怕生孩子,男人怕割麦子。随着联合收割机隆隆驶来,这句农谚从此将要改写。
黄河流域,北方麦区,麦子成熟季节。田野里,各种型号的收割机大显身手。在当年旧麦客挥镰洒汗的地方,如今新一代麦客驾着联合收割机辛劳在异地他乡的麦田里。本该在麦田里挥镰割麦、汗滴黄土的当地农民,眼下却坐在田头,瞅着联合收割机收割自家的麦子。联合收割机收割完毕,打开机仓,粒粒饱满的麦子便哗哗地流进农民张开的口袋。
改变传统割麦方式并非始自今日。我国农机部门曾尝试利用麦子由南往北成熟的时间差,延长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时间,提高效益。但一直未能推行开来,联合收割机易地收割往往成了义务服务。
随着土地联产承包的实行,农业作业地块缩小,联合收割机作业量萎缩,成本和效益严重倒挂,保有量急剧下降。与承包制、小地块作业相适应的小型农具发展势头却一直高涨不萎。难道在改革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以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大型农机具发展就没有立足之地?难道我们生产的联合收割机只能搁在那里,农民却买不起、用不了?
这个困扰人们几十年的难题,被90年代的农民干成了。最初是有联合收割机的村子有偿帮助邻村的农民收割麦子,一个麦季能赚到几万元,两年就能赚回一台联合收割机。尝到甜头的农民一拥而上,个人买不起合户买,合户还不行就搞股份制。开联合收割机易地收割先河的村庄,有人说在山西,也有人说在河北,发明权属谁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从此蓬勃兴起,近五年联合收割机增长总量超过了前30年之和。
时代变了,市场经济深入人心,机手割麦收钱,农民付钱割麦,双方都感到天经地义;同时,农业效益高了,农民也可能买不起联合收割机,但用得起了。
在河南辉县市胡桥乡所可楼村的麦田里,来自河北藁城的联合收割机正在地里作业,记者问围坐在地头的当地农民:
“花31元割一亩麦子值吗?”
“值啊,”一位较老成的农民回答,“碎麦草烂在地里顶一茬肥料,整齐点的麦草卖给造纸厂可得30—40元。早一天割完,早一天出去跑运输,就能多赚20—30元。里外里加起来,用联合收割机当然划算。”
河北省农机局长陈春风向记者介绍:麦子从收割到入库,传统方式须经过12道工序,成本约为45元(包括活劳动成本),而且收割时间较长,如果下一场雨,8个月的辛劳全毁了。用联合收割机,一亩麦子从收割到入袋只需十几分钟。花不多的钱,麦子马上就可以收到口袋里,农民当然愿意。
农民对联合收割机的渴求,营造了蓬勃的联合收割机市场,同时也使门可罗雀的农机部门热闹非凡。机手们在农机局培训领证,农民们在农机局出出进进,吵吵着要求派联合收割机帮助割麦。今年割麦前,冀、豫、晋、鲁、京、内蒙古6省、市、区农机部门,在保定召开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协调会,会上签订了近300万亩的易地作业协议。
当记者结束采访返京时,河南麦区的收割已接近尾声,成群的联合收割机沿着107国道北征河北、山西。在协作区里,联合收割机可以自由进出城市、关卡,免交一切过路过桥费,这是有关部门对它的特许。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杨一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