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映日荷花别样红——沈阳艺术团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1版(要闻)
专栏:

  映日荷花别样红
——沈阳艺术团改革纪实
新华社记者魏运亨本报记者李德润
路是人走出来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勇于向没人走过的地方去走……——题记
沈阳艺术团位于沈阳市热闹路。相对无语的两个水泥门柱,七拐八弯的院落,一座原本是教会育婴堂的二层楼房,处处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甚至破旧寒酸的印象。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就是这个在各方面实力都处于中等水平的艺术团体,近年来却连创佳绩:他们创作演出的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梅花开得好》和三台综合专题晚会《吉祥之星》、《光彩路》、《安全之声》走红了大半个中国。《月》剧更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前年,全团演出1180场,演出纯收入105万元;去年,全团演出1006场,演出纯收入121.4万元;今年1至5月,全团演出680场,演出纯收入80万元。简而言之,沈阳艺术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人出戏出效益,如映日荷花,开得别样红火。
为什么同一天地水土,有的花凋萎,有的花茂盛?
为探讨这些问题,记者最近走进了刚刚挂上由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铜匾的“沈艺”大门。
  文艺团体安身立命之本是创作演出。“沈艺”追求的目标是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
有人说,搞艺术的崇拜两个神,一是艺术之神,一是观众之神。“沈艺”的同志向记者介绍了近年他们创作演出的一些“小镜头”。谈的人很动情,听的人很振奋。
1992年,“沈艺”的《月牙五更》一炮打响,在北京中南海作百场纪念演出后,各地演出邀请信如雪片飞来。队伍从北到南,省省演场场满,盛况空前。在深圳大剧院演出《月》剧时,双方早就签好合同,规定包吃包住外每场演出费是一万元。但剧院经理在看了首场演出后,为淳厚的关东民族风情舞蹈所倾倒,竟非要每场给“沈艺”追加2000元不可。
去年,《吉祥之星》晚会在辽宁省某地演出,当小舞剧《生日蜡烛》演到一位消防战士在生日那天因扑灭大火而英勇献身时,全场一片寂静,许多观众热泪夺眶而出。在演员路遥深情演唱的过程中,一位消防战士竟冲上台去,脱下自己的衬衣为路遥擦去额头的汗水。
…………
现在的表演艺术界有一种调侃说法:不演有人怨,演时无人看。得出的结论是: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演不赔。
但这些情况在“沈艺”似乎并不存在。“沈艺”人说:“搞艺术的人端着艺术大炒勺,不颠出几盘像样的菜,还算什么艺术家!”说起来,“沈艺”的昨天和今天都称不上有多强的创作班子。作为市一级的艺术团体,小歌舞小品编编尚可,大剧过去都是移植。创编室主任陶承志坦言:《月牙五更》创作伊始,七八个编导人员中,大多数人念的是电大或业大,不是什么科班出身。有副高职称的不过两人,余者全为中、初级甚至没有级的。但就是这班人,视艺术为生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立志主要依靠本团力量,搞一台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格的大型舞剧,让领导、专家和普通观众都认可叫好。全团当时的口号很响:还我舞魂!兴亡在此一举!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七八个人提出了七八个方案,然后七嘴八舌地修改、补充、否定,再修改。最终,总体构思确立了,编导们又在舞蹈、音乐、舞美等每一个细节上抠。
排练开始了,团长行李搬来了,全体演员都住在团里。团里没有钱发补助费,也没有人提补助费的事。每天都排到下半夜,人们饿了,就去敲小卖部的窗户,方便面一搬就是几箱。天天练到几更天,同志们都开玩笑:“排《月牙五更》天天看月亮过更天,真是‘月牙五更’了!”
就这样“封闭排练”了三个月,终于托出了一部艺术精品。
大幕拉开了,人们的嘴合不拢了。恋一更——盼情;醉二更——盼夫;乐三更——盼子;梦四更——盼妻;闹五更——盼福。《月牙五更》以“更”为经,以“盼”为纬,编织出一幅黑土地上关东农民情与爱的生活画卷。
领导满意。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陈昌本,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等都交口称赞《月》剧演得成功。
专家满意。贾作光、徐晓钟、余秋雨等在观看演出后喜出望外,认为《月》剧“舞中有情,情中有舞,神韵贯通,满台生辉”,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
观众满意。《月》剧长演不衰是最好的佐证。不但国人百看不厌,《月》剧在北京为4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和专家演出时,各种肤色的老外也是掌声不断,乐不可支。
《月》剧创作四年来,在全国演出了368场,投入12万元,净挣107万元。
《月牙五更》使“沈艺”尝到了“精品”的甜头。此后,他们精雕细刻抓精品的意识更强了。沈阳市文化局在第三届沈阳市艺术节提出的“金牌意识、百场意识、出国意识”已在“沈艺”树立起来,成为全团创作演出的自觉追求。他们知道这担子很重:“金牌”——社会效益,出艺术精品;“百场”——经济效益,力争自给自足的经济收入,还体现创作与民众心理的融合;“出国”——沈阳艺术浪花汇入世界艺术之河。
《梅花开得好》被誉为《月牙五更》的姊妹篇。像创作《月》剧一样,大家足足苦磨了15个月,经过八次立题,反复修改,才与观众见面。在第四届沈阳艺术节上荣获“金玫瑰”首奖,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连演30多场,纯收入26万元。
  创作出精品是第一步,更关键的第二步是让精品实现效益。在“沈艺”,人人都是“推销商”,尝尽酸甜苦辣
90年代前,“沈艺”没有独立的演出经营部门。那时候,业务室安排两个人,其任务不过是守株待兔式地安排一下演出计划。如今,“沈艺”成立了由12名精兵强将组成的两个经营演出部。经营一部有7名专职人员,每个人头上都有具体的演出场次和创收指标;经营二部是兼职的,由5名在社会上有知名度和活动能力的演员担任。经营人员一律实行责、权、利挂钩。
王志发,现为“沈艺”负责演出经营的副团长。为推销本团节目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近三年来,他为外出联系演出,没有在家呆过大年初五的。演出经营部部长单承誉,一个在全国演出系统很有知名度的老同志,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拄拐奔走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福建的各省之间。去年,老单作了两次手术,身体还没痊愈,就向领导谎称“回山东探亲”而实则出去联系演出。
为进一步拓展演出市场,近年来,“沈艺”又先后与辽宁省消防局联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消防艺术团”,推出了大型消防专题晚会《吉祥之星》;与沈阳关东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联姻,以“沈阳关东艺术团”名义组织演出;与国家和各地工商部门合作,演出反映个体劳动者风采的专题晚会《光彩路》;与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联手,正在筹建“中国光彩艺术团”,为活跃广大个体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再展风姿。这种优势互补的演出方式,已成为“沈艺”创两个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沈艺”,这是一种管理、一种精神、一种和谐
一个在全国有很大知名度的女歌手,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MTV,团里一个电话,说是有临时演出任务,她马上往回赶。
一个爱人搞房屋装修、家境富裕的年轻女舞蹈演员经商半载又申请归队。舒适安定的家庭生活、相夫教子的脉脉温情都舍了,宁肯长年随队在外演出,茹苦含辛。
创作《月牙五更》的时候,一位女编导的丈夫经常一觉醒来不见妻归。有一次他打着手电赶到团部,看到的是那几张疲倦憔悴的脸,闻到的是那满屋子的香烟和方便面混合味。他实在弄不懂:这些人图的是啥?
去年6月,一个演出队在淮南、马鞍山矿区演出,一天换三次台,60多个大箱子,装了卸卸了装,演职工就是装卸工,辛苦是辛苦,但没一个人叫苦。
更有甚者,团里先后有几个同志在亲人病危或去世时,因忙于团里工作而无暇顾及。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背后的支撑点或原动力又是什么?老实说,这种献身精神和自律意识的支撑点是复杂的,是难以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的。
团兴我荣,休戚与共,这可能是一个因素。“沈艺”给每个演职员都带来了成功的机遇。现在,只要你在“沈艺”认真演出,收入并不太低。由于创作出了“精品”,演职人员的知名度大增。一个《月牙五更》的成功,五六个同志因此晋升为高级职称。
心情舒畅、投桃报李,这可能又是一个因素。“沈艺”很注意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艺术氛围。在这方面,团领导和共产党员率先垂范。我们从几位团领导今年的春节日程安排可见一斑:年三十,万家团圆,团长李绍栋和其他同志却来到著名老相声表演艺术家金炳昶家里欢聚守岁;大年初二,团领导班子又来到另一位独身演员的家中,和他一起过年;初三、初四,走访演职人员家庭;初五,请领衔主演和业务骨干聚餐联谊。一次次的沟通,使大家心无隔阂,一心用在工作上。
赏罚分明、制度严格,这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中层干部聘任制,演职员责任制,一切以实绩论英雄。工资、奖金、劳务费拉开档次,甚至分配住房,一律与个人的工作表现挂钩。你可能是三级演员,但有能力担任领衔主演,那你就享受领衔主演的工资、奖金待遇。反之,你名气再大,但没有为团里效力,你也别想得一分钱的奖。这使大家切实感到干和不干、能干和不能干、干好和干坏就是不一样。
李绍栋说,有了精品,可以进入市场,但没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占领市场也是暂时的。制度的制约,管理的有序,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支拉得动、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过硬队伍。实践中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公式:精品+管理=凝聚力。
  好队伍是好班子带出来的。好班子又需要一个领头雁。“相聚一团火,散时满天星”,这就是“沈艺”人敬业的写照
全团180人中,绝大部分人都获得了不同的奖励。透过那长长的获奖名单,我们似乎看到了“沈艺”人的敬业精神,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到了团领导班子成员的崇高奉献……
艺术团从低谷中奋起,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蕴含着党建工作的作用。
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党委”的“沈艺”党委,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重视经济杠杆作用,也同样重视“精神杠杆”的作用。他们强调领导班子的“标杆”作用、中层干部的“杠杆”作用、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先锋战士的感人故事。
团长兼党委书记李绍栋让房的故事在“沈艺”传为佳话。作为一团之长,一级编导,他一家三口本住在一套两居室向阳楼房内。但为了解决一对招聘来的年轻夫妇歌手的住房问题,两年前他毅然将自己的房子让了出去,而举家住进原是道具仓库的潮湿阴暗的简易平房中。人们说,他不愧为辽宁省劳动模范。记者采访时,他已搬进了新居,是市文化局最近专为他解决的。李绍栋的副职张五四、陶承志、王志发以及刚刚退休的刘沧春,也都是吃苦在前,率先垂范。
在“沈艺”,除了有好班子、好班长之外,团党委还格外注意发挥全团73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沈艺”至今还坚持着“支部建在连上”,坚持必要的政治活动。在每年“沈艺”的总结表彰会上,“优秀党员敬业奖”才最受瞩目,奖级最高。正因为如此,全团才会有27名同志提出入党申请,并且在近两年内吸收了6名一线骨干入党。
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在一个又一个奖杯和荣誉面前,在令人振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前,艺术团的领导班子没有陶醉。李绍栋说:“不能一俊遮百丑,况且成绩毕竟成为昨天,成为过去;明天的路会更长,竞争会更激烈。我们要创一流剧团——即一流节目,一流队伍,一流管理。距此,还差得很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