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从低点跃起——记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薛锦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从低点跃起
——记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薛锦云
余清楚姜惠林
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薛锦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禀性:以一当十,坚忍不拔。
1979年,中美首次在香港举办微电脑讲习班,凡入学者都得经过严格考试,因为举办者希望播下的种子能开花结果。薛锦云在应试的人群中出类拔萃,成为江西唯一录取者。短短两个月的培训,使仅有助教职称的他,有资格给江西带回了一批微电脑,争取到了江西第一个微电脑应用课题。这是个整编水文资料的课题,是一个需用大机器才能完成的复杂程序。然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价格低廉、使用条件十分简单的微电脑上完成了,获得了专家们的一片赞叹。在他足迹的后面,江西省微机应用事业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了。
软件方法学是生产软件的理论基础,而软件为计算机之“大脑”,所以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薛锦云日日夜夜都陶醉在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之中,苦心攻克软件开发和程序自动生成中起核心和关键作用的复杂算法程序的形式化描述,推导和规范化证明技术,接二连三地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公布了自己的成果。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格里斯教授有感于他对计算机科学事业的执著和程序设计方法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见解,破例向这位计算机学者发出了到美国进修访问的邀请。
在进修的那些日子里,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要听4门功课,要撰写论文,要完成导师指定的研究任务,他把整块整块的时间全用于学习和工作,包括节假日在内。格里斯教授抛出一份有关软件开发的论文要他读懂,他不仅读懂了,而且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孪生圈”抽象数据结构,简捷地导出了解全部循环置换乘方问题的线性算法。格里斯等3位教授用了3年时间研究的成果成了他的算法的一个特例,以致他们不得不惊呼“孪生圈”是无价之宝。他接着对图平面性算法进行了重要改进和形式化描述,写出了数万字的研究报告。
就这样,薛锦云一步一步从低点跃起,进入步步高的境界。到目前,他已有20多篇论文在权威性的刊物上公开发表。
大鹏展翅,低位跃起,一飞冲天。薛锦云就像一朵绚丽灿烂的云霞,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铺叠出一块全新的天空。1994年,他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称号,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经是教授和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薛锦云,是年47岁。他说:“低谷还未跃出,尚需继续努力,我实在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