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绿色证书……——电视连续剧《秦川牛》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绿色证书……
——电视连续剧《秦川牛》观后
敬少文
陕西电视台在近3年来,锲而不舍地接连推出了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庄稼汉》、《神禾塬》、《秦川牛》,从而构成了关中农村风情系列剧的三部曲。前两部剧已引起电视界的关注,《神禾塬》还入选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并获“飞天奖”。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秦川牛》在思想内容的开掘上深入了一层。其厚实的生活基础和先导意识显而易见。
《秦川牛》把它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设置在农神后稷教百姓种庄稼的教台村,亲切而又意味深长。这里的农民自称是农神的后代,是正统的很有自豪感的农民。他们重视农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把式”十三能;他们更珍爱土地,从未断了对“教稼台”的敬奉与祭祀。然而教台村又地处旱塬,几乎避免不了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当历史跨入80年代之后,他们又面临着双重挑战:改革开放的冲击和生存环境现实的险情。于是这个在国内可能算是最古老的村子里,又不能不发生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裂变与融合。在今天,怎样才算是个正统而合格的农民呢?教台村的老农民、老支书、老革命们和年轻一代,都陷入了沉重的思考和艰苦的实践之中。
电视连续剧《秦川牛》采用三点一线的结构,把准星瞄在了启示和提高农民素质这个“靶子”上,比较深入地触及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艺术而又质朴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关中农村现实生活的画卷。
作品中的三点,是三段既连又断的重要事件,即农业科学家李禾来到了自然灾害严重的教台村推广旱塬小麦增产技术,从而改变了这些正统农民们的耕作观念;引水上塬本是极其平常的农田基本建设,却又与农民的习俗心态发生了撞击,从而在一些人的身上又碰出了火花;在教台村发展大棚菜和果树林也许并不稀奇,但这些农神后人们市场意识的萌生,却不能不让人惊喜。难怪教台村的人已经向往起了“绿色证书”,也难怪他们要为农业科学家李禾树碑,并把这块碑石立在了“教稼台”的旁边。因为他们的崇拜已经注进了新的内容。这就意味着这个最古老的村庄的人们,既不忘怀老祖先们的创造和辉煌,而又更加重视创造美好的今天和未来。他们还是正统而又自豪的农民!但他们从现实的生活状态中似乎已经悟到:要领上这个“绿色证书”,真得重视教育、依靠科学,积极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果说这三个点虽是层层推进,但尚有断裂之感的话,那么农业科学家李禾那种全心全意、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行为就成了贯穿全剧的一条红线。如此铺排,既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发展,又避免了刻意构制故事之嫌,给人的真实感更加强烈。李禾并不是救世主,在剧中他普通得几乎和当地的农民没有多大区别。但他确是科学家,他把自己的知识和心血贡献给了他的事业,而他的事业又确实为农民造了福,农神后稷如果天上有知,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该剧在这三点一线上还罗织了许多认识的、感情的、民俗的线索,比如一对老革命夫妇对国家和生活的真挚感情,村民田喜喜由游手好闲而转变成了农业科技的积极分子。还有支书和村长在观念上的冲突,一对小夫妻感情的分裂与弥合等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从生活出发,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审美情趣上向优良传统的回归。
剧名《秦川牛》寓意也颇耐人寻味。是象征传统的农耕文化呢?还是要表达农民那种坚韧耐劳的精神!是要张扬李禾的孺子牛情愫呢?还是要塑造一群拓荒牛的形象!似乎全都沾边,又似乎不完全都是。秦川牛呀,它就是秦川牛,很可能每个观众都会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绿色证书——秦川牛——这只能算是我的一点体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