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建设者的风采——北京西客站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设者的风采
——北京西客站纪实
本报记者赵兴林
今年,举世瞩目的北京西客站工程,以令人惊奇的建设速度,进入决战之年。
远远望去,高达一百零二米、宽七百四十米的西客站主站房巍然屹立,南北站房同高架候车厅形成一个巨大的“工”字形,三百八十四根大柱子把候车厅巨大的身躯稳稳托起,凌空架在距站台八米高处。电信中心、供热厂、变电站等配套项目拔地而起,市政配套的道路工程把西客站与四面八方连为一体……
西客站两万多名建设者在完成这一“世纪杰作”的同时,也浇筑起一座无私奉献的“丰碑”。
    敢打硬仗不后退
北京西客站是当今国内最大的单体工程,四年半的工期要在两年半完成。这是一场时间与速度、质量与效益的争夺战。
“突击队,突击队,敢打硬仗不后退。”在北京西客站工地,奋勇争先、敢啃硬骨头的当数青年突击队。
工地上有两支名声很响的“马家军”:一支是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马兴明青年突击队,一支是铁道部建厂局马俊青年突击队。
被誉为“爱国立功标兵班组”的马兴明青年突击队,十八名队员战严寒斗酷暑,仅用九个月时间,就高速、优质完成现浇注混凝土四万立方米。数字惊人,数字后边的事迹更感人。有谁知道,为了工期,为了保证浇注质量,他们经常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小时。
马俊青年突击队诞生于一九九三年三月。简易工棚会议室内“青年全优工程”、“青年文明号”两面锦旗,是突击队的荣耀。这支曾参加深圳火车站建设名扬南粤大地的施工队伍,管理严格,作风过硬。这次他们承建的南站房六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按计划工期为一年半,马俊带领青年突击队与上千名民工,风餐露宿,顽强拚搏,只用六个月就保质保量完成了主体结构与粗装修。
在北京建工集团一公司,有“四个第一”和“四员虎将”的说法。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承建西客站北站房西部工程进度取得“四个第一”:第一个建成地下存车库,第一个实现建筑楼封顶,第一个完成外檐装饰,第一个给楼面贴瓷砖。而工程建设的快速度、高质量,是与公司“四员虎将”——丁瑞江、周立山、李九令、郭自力带领队伍实干加巧干分不开的。
记者在工地见到了“虎将”丁瑞江。这位憨厚朴实的老劳模,三十年的抹灰生涯,使他的技术水准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为把好质量关,加快工程进度,他大胆采用混凝土浇注与砂浆找平层二道工序合二为一的工艺,不仅避免了顶板浇注后再做砂浆找平层出现的空鼓现象,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原材料。
在北京西客站工地,正是这许许多多建设者,面对超常的挑战,顽强拚搏,交出了一份份超常的答卷。
    “一切为了西客站”
工地、宿舍、上班、睡觉——构成了西客站建设者每天的“四部曲”。苦和累,脏和险,伴随着建设者们度过朝朝夕夕。有人可能误认为,他们是为了赚大钱,其实,他们每月的工资加奖金也就四五百块钱。他们没时间逛街,没时间去考虑各种赚钱的路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什么活儿也得有人干,干就干出样子来!
虽说建筑行业已基本上机械化,但肩挑人扛,还是离不了的。不但要吃苦受累,有时还需要以血肉之躯顶上去。
西客站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常常是硬仗一个接一个。谈起突击,城建集团青年突击队队长顾成荣伸出树皮样的粗手说:“真到了突击的时候,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十来斤重的振捣棒,提一个班下来,手指老是弯的。干完了活,饭不想吃,水不想喝,就想睡觉。可活儿顶在那儿,睡下不愿起来也得起来!”
建工集团的王玉兰巾帼不让须眉,成为突击队的女队长。工程进入抢工阶段,成吨成吨的钢筋都要经过她们加工并运送到施工部位。有人做过统计,12000吨钢筋从配料、断料、成型把关,乃至编扎到位,平均每人每天有1500公斤的工作量。这对一个女同志来说,谈何容易!王玉兰是强者,她成功了。她的突击队屡建战功,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标兵。
“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这里的世界最精神!”西客站工地建设者们以此而自豪!
西客站的建设者们是“铁人”,但他们不是铁石心肠,他们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爱。在“大家”和“小家”面前,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天平上,他们冷落了儿女亲情,舍出了夫妻恩爱,把一腔心血和情怀融进了西客站的建筑里。
体魄健壮的顾成荣,曾带领突击队的28名小伙子,鏖战114个小时,灌注了70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谁能知道,他的妻子带领孩子在江苏老家种地,一个家全靠妻子支撑,聊起天来,他牵挂最多的自然是妻儿:“说句实在话,我也挺想家,我欠他们的太多了!”说到这里,他的眼里闪着泪花。
有道是,“忠孝不能两全”。去年初,青年突击队长胡全利的妻子和岳母从陕西农村来京治病,当时正在地铁封顶的当口上,胡全利一天也没有离开工地。妻子和岳母在北京住了11天,胡全利没能陪她们上一次医院,逛一次街。青年突击队长马兴明谈起他的队员们时,眼含热泪:“王庆锋、朱书庆亲人病重、病危,家里多次来电报催他们速归,可他俩把电报藏起来,把痛苦埋在心中,直到亲人病逝,才匆匆回家料理了一下丧事。他们何尝不想尽一点孝心,还不因为西客站工程紧呀!他们不愿为了家里的事儿耽误工期。”
马兴明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和多病的妻子,孩子还小,家庭的重担落在老母亲的身上。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呆在工地上,付出的辛苦比谁都多。正是他的榜样作用,去年麦收、秋收农忙季节,18名队员就像18棵青松扎根在西客站,没有一个人回去顾小家。
“一切为了西客站!”这就是西客站建设者们的情怀。
(附图片)
压题照片:进入内外装修阶段的北京西客站。
张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