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流动的工厂——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2版(经济)
专栏:

  流动的工厂
——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二
《中国农机化报》记者梅成建本报记者潘承凡
6月7日上午,我们寻找和期盼的场面终于出现了,在107国道河南卫辉县路段,我们碰上了一队最为庞大的联合收割机车队,少说也有五六十辆。它们完成了第一块地的收割任务,正在向第二块地转移。
尽管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乍一见到绵延几公里巨龙般的车队,还是有些吃惊,联合收割机虽说可以自己行走,但本质上它是收割机器,而不是行走工具,它们的行走半径设计规定它只能在地边村头作短距离转移。这么多的联合收割机在国道上蹒跚前行,确实是很难见到的一大景观。
生命在于运动,联合收割机的再度崛起亦在于运动。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太小,局限于当地收割的联合收割机需6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从投资角度衡量显然是不合算的。联合收割机从南往北追随麦熟梯次易地作业,一季麦收的作业量等于3季的作业量,两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效益提高了3倍。购买联合收割机,目前已不再是为了自家本村割麦需要,基本上属于投资行为,一台联合收割机就是一座回报率在50%以上的流动工厂。河北有20多个县的农机局看准了联合收割机的高回报率,专门购置了联合收割机参加易地作业,还有不少机关部门、公司企业相继效仿。
我国的联合收割机是在引进消化外国产品的基础上设计定型的,对行走部分要求不高。设计者们当初恐怕万万没想到,联合收割机最终靠行走部分赢得它的效益;发生的故障中,行走部分占了绝大多数。由中国国情决定的联合收割机发展模式,对联合收割机设计生产提出了中国化的要求,今后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的行走部分必须适应长距离大跨度转移的需要。
在联合收割机作业时还常常发生这样尴尬的场面:由于地块窄小、巨大的联合收割机经常在东家的地里,一不留神割了西家的麦子,纠纷往往闹到村干部那儿,所以这一两年来,割幅在2米至2.5米的联合收割机特别受欢迎。
在河南辉县易地作业的河北藁城的联合收割机,全部是割幅为2米的新疆—2型。我们问刚换下来休息的机手王金成,为何偏爱新疆—2型,他说:
“新疆—2型实用,价格也合适,6万元多点,去年我们几户农民合伙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不实用,现在一家一户种地,大家伙不灵活,割起来效率不一定比新疆—2型高。而且大家伙价格也贵,最贵的高达18万多元,哪年哪月才能把本钱挣回来。”
农民从效益着眼,一般比较欢迎价格在六七万元左右的中型联合收割机;而厂家为了降低价格,迎合农民的价格要求,降低了设计和配置水平,故障率也因此增加了。在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漳河大桥北端,有一辆东北某厂产的联合收割机被农民截住了,机手不愿留下来割麦,说是发动机老是开锅,没法干活。外出10多天,才割了100多亩麦子。
造成经常开锅的原因是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发动机配置功率过小,小马拉大车。机手们都反映,中型联合收割机选用的495型发动机功率过小。当然,改进冷却系统也可减少开锅的机率,我们采访过一位机手,自己动手增加了两片冷却风扇,原先经常开锅的发动机后来就很少开锅。
低价位联合收割机热销,也促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旧联合收割机市场的诞生。在河北元氏县万年乡聊村,近几年来崛起一个年翻新修理400台联合收割机,年成交额1300万元的专业村。该村农民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收购国营农场和集体废弃的联合收割机,运回元氏重新翻修。翻新的旧机子价格一般是新机子一半左右,农民非常欢迎。在我们赶往聊村采访的路上,放眼阡陌田野,联合收割机的密度明显高于别处,而且型号大小混杂,国产进口都有,仿佛正开着一个联合收割机世界博览会。该县农机局刘局长告诉我们,去年聊村从外地购回旧联合收割机400多台,翻修卖出300台左右,剩下的100多台能走动的都下地作业,一季作业费也能挣不少钱。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胡新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