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延大学生说延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重走长征路”纪实

  延大学生说延安
本报记者卢新宁
6月18日下午,风尘仆仆的“重走长征路”慰问团终于站到了吴旗镇那块著名的红军会师碑前。1个月的“长征路”在我们向往已久的延安结束。
飞扬的黄土中,宝塔山巍然耸立,曾经红火火飘过万千红旗,热腾腾创造革命传奇的延安静静地就在眼前。
离枣园不远的杨家坪上坐落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6月19日、20日,记者两次走进延大,走进学生宿舍,希望从这些延安学子的身上,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延安,他们眼里的延安精神。
即将毕业的中文系学生刘蓉雁、张燕至今还记得4年前,她们分别从咸阳、耀县第一次赶往延安的艰难旅程。刘蓉雁早上8∶00坐上长途车,直至晚上9∶30夜色苍茫时,才满身黄土晕乎乎地站到破旧的延大宿舍楼前。这一路,坎坷的黄土山路上,先后有3辆车翻倒在路边,家在关中地区的刘蓉雁、张燕看到了比想象更落后的陕北延安,那一刻,两个姑娘都在心里后悔。而今,延安有了西延铁路(西安—延安),自西安至铜川、黄陵一带公路基本上都是一级路面,通往延安的路再也不会那么艰难了。
其实,每一个初到延安的人都会惊讶于延安市区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落后,而延大学生说,这几年,延安一方面敞开了大门,经过世面的延安人建起了热闹繁荣的商业街,宝塔山下,名为“赛特”、“蓝岛”的时髦店面沿街而立,卡拉OK悠扬的音乐时时飘过延河;但另一方面,延安许多人的观念仍然没能轻松地走出那块黄土地。
22岁的王亚中是延安地区洛川县后子头乡西井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所在大队的大队长自费订阅《陕西农民报》、《陕西科技报》等报刊,村里的老小一致认为他:张狂、穷讲究,直到大队长最先在院子里搞上“庭院经济”,并由此“发了财”,村里人才对他刮目相看,附带对报纸有了兴趣。在王亚中他们眼里,相对于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变革,这块黄土地上每一个细小变化虽是那么艰难,但却仍然激动人心。让延大学生感慨的是,家乡有想法的人往往不敢出来闯,黄土地里的年轻人多像父辈一样踏踏实实地守着黄土“固穷”,很少有人出去闯荡世界,王亚中们称之为“艰苦奋斗”变成了“奋斗艰苦”,守旧的观念使延安前进的步履缓慢而沉重。
刚刚从洛川实习归来的李亚丽告诉记者,在离延安大学仅两里地外,有个大砭沟小学,校舍是几孔不通风的窑洞,好几个班的孩子挤在一孔窑洞里上课;老师们围坐在炕上办公。如今,教书在延安仍是“哄娃娃”的活儿,未得应有的重视,李亚丽和她的同学说到此用了“痛心”一词。贫瘠的陕北太需要教师了,但在以师范为主的延安大学,近年来,许多毕业生跳出教育行列。这次记者走访的18名毕业生(师范类)中,16人已经并正在四处联系工作,准备离开陕北,脱离教育口。他们说:看看陕北的教育条件,实在没有勇气去当教师。
九二级物理系学生肖中说,在你们的心目中,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今天所需要的与你们所寻找的是同一样东西:延安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