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观
梁国英
《邓小平文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本文仅就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结合山西省的实际,谈点学习体会。
完整准确地理解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思路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主要有四个层次的内容:一项“大政策”:顺应并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提倡而不是干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裕、先发展;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裕,先发展,并不是放纵和允许两极分化,而是为了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多数群众也尽快发展起来,富裕起来,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条主渠道:先富带后富。先富裕、先发展地区和个人帮、带、包后发展、后富裕的地区和个人,是调节发展的快与慢、富裕的先与后的一条主渠道;一个重要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的问题。
学习邓小平同志“先富、共富”的理论,就是要联系本地区实际,有选择地在广大农村开展“先富帮后富”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富裕村与穷村之间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合理流动,使先发展、先富裕乡村进一步富裕、发展,同时又带动欠发展、不富裕的乡村快富裕、快发展。其办法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主要是通过加强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向内地辐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向内地投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传递经济信息,进行联合生产经营、参与改革内地的一些老企业、帮助内地开发出口货源基地以及对口扶助内地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方式来进行。
 坚持和贯彻“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思想,是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旗帜,是我们的目标,16年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依循了“先富、后富、共同富”这样一个发展规律,执行了“允许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先发展”这一政策的结果。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重视并坚决贯彻“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战略思想。最近中央特别强调,先富的乡村要带动帮助贫困乡村共同致富。也就是说“先富帮后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是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什么时候突出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大力倡导“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就是实现世纪之交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神圣使命的一个前期准备。
从山西省来说,16年改革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机是适宜的。在山西省,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强县”、“小龙镇”、“小虎村”,特别是一些郊区农村,依托优势,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已经提前进入21世纪。所以,从现在起,大力倡导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实,也警示我们不忘共同富裕,重视先富带后富。从山西看,一方面全省50个贫困县,其中35个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总人口达842万,其中381万人人均收入在300到400元,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一个新型富裕阶层正在崛起,涌现出了一大批资产上百万元、千万元的大户、富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倡“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还是实现农村稳定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与举措。
开展“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活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小平同志讲“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经历的以私有制为特征的一切社会形态,都不会提出、也不会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有的只是少数人的暴富与多数人的贫困。唯有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要求一切发展都要服务于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观,大力倡导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尚。
坚持先富手段与共富目的的统一,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多方位保障体系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先富与共富,本质内涵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与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同时,又需要生产关系的有效调节与上层建筑的全方位服务。因此,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需要建立和形成政治、法律、道德、行政、思想、舆论、组织等多方位的共富保障体系。
一是政策的、法律的支持与服务。在总体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建构加速发展,实现共富的大环境。在微观上要善于通过税收、物价、信贷等政策手段,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在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很显然,实现共同富裕,基层党组织负有重责。
三是舆论导向与思想教育。开展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活动,其效益是与人的觉悟、道德水准、舆论环境相联系的。要大力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宣传先富帮后富的先进典型,提倡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共兴意识。
四是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智力扶贫、科技致富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共识。先富需要有致富的本领与现代技术,共富更需要有发展的胆识与科学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先富帮后富,在观念上不能满足于“钱财”的恩赐,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进行智力与技能的扶持。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说到底是个发展问题。发展不快是共富的硬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执行“先富、共富”政策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先富地区要再发展,再富裕。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辐射穷困地区,带动其他地区。要强化富裕发达地区的这种功能,就必须把发达地区自身的再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把开展“富帮穷”活动与加速自身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乡村、个人,要以自身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乡村;处于欠发达、不富裕境地的穷乡穷村,要克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思想,研究自身的优势,主动进取,不能等帮靠扶,要有自我振兴,自我崛起的自强精神。
其次,要把扶贫攻坚与促进共同富裕有机统一起来。没有贫困地区的富裕、发展,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把扶贫计划纳入“富帮穷,先富帮后富”活动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富裕地区要勇于在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致富。贫困地区也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着力把投资环境搞好,凭借资源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富裕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吸引过来,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实践活动要与小康建设同步进行。建小康,达小康,奔小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小康的深层内涵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物化表现就是达小康。只有小康目标实现了,共同富裕才成为可能。小康与共富目标的同一性,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小康建设为龙头。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千方百计壮大和发展集体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达小康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
四是开发开放并举,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发展龙头产业。市场经济既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体制保证,但同时又使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新课题、新矛盾、新环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村庄要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必须瞄准市场,发展龙头产业,开发优势产品,否则,发展就会受挫,共富就会滞后。我们要善于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情况。一方面正视市场现实,积极参与竞争;另一方面要克服负面影响,避免和防止“两极分化”。
总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反映。只要我们依循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构想,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