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我爱蓝色国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

  我爱蓝色国土
徐怀谦
海豚直升机轰鸣着,如一尾勇猛的鱼,游弋在南中国海的上空。
浅蓝、淡紫、湛蓝、墨绿的大海,不断幻化着它神奇的色彩,在机下弥漫成“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浩瀚。
这就是文人骚客以“深沉、博大、壮美”相形容的大海,是习惯于陆地生活的人备感神秘、诱惑的大海,是在海上作业的人体验风险、残酷与寂寞的大海;这里是当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宣我国威时必经的那片海,也是曾被英法联军的鸦片与炮火玷污了的那片海……
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当我们的视野中出现一些小岛,岛上的房屋是那样错落有致,甚至隐约可见那缭绕的炊烟时,我的心头突然涌上了“家”、“中国”的概念。
在陆地生活久了,我们的思维也常常变得“土”化。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告诉你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是只有很少的人会告诉你中国还有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只有更少的人能告诉你在这片浩瀚的海域里,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益。把海洋作为国土来认识,起于80年代初,1988年12月,《解放军报》正式提出“蓝色国土”的概念,可惜无法走进陆地人的思维盲点。
基于此,《中国海洋石油报》等单位组织了这次活动,旨在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激发炎黄子孙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献身海洋的爱国精神。
我不止一次地见过海,然而坐着直升机看海,这是第一次。50分钟后,蔚蓝色的波涛上出现了几座由钢铁架构成的“海岛”和一艘炼油厂一般的大船。近了,近了,终于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涠洲油田和“南海希望号”储油轮。
直升机平稳降落在17万吨的大型储油轮上。甲板上、船舱内,一尘不染。船长木讷无言,然而他黧黑的脸色分明讲述了他曾经的沧桑。他是1988年8月8日从法国道达尔公司手中接管这艘船的。此前,法方出于自身利益和对中方能力的怀疑,控制了船上的所有重要岗位,仅有的几个中国人都是甲板工或清洁工。当时就在“希望号”上打工的他,潜心学习法方的管理经验,终于在接管后创下了不逊于洋人的纪录。1989年5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和冰雹袭击了北部湾,造成“希望号”断缆,油轮与单点系泊之间的油管、注水管断裂脱落,迫使油田停产。在船长指挥下,油田职工凭着自己的技术力量,仅用24天就恢复了生产,比法方作业者处理同类事故少用了8天,费用也仅为法方的47%。1994年夏,第19号、22号台风来临,“希望号”两次被迫解脱。台风刚过,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立即制订回接方案。回接的首要条件是低潮、平流,其次是风力不大于5级。可是在一次回接过程中,油田海面突然刮起6级大风,“希望号”偏向,对着单点系泊冲去。危急时刻,船长果断命令用拖轮顶住“希望号”,方才化险为夷。
类似的险情,在海上是太常见了。大风警报、直升机罹难、轮船倾覆……天灾人祸,难以预料,每次出海,谁不是以生命为赌注的呢?
两个小时后,当我们参观涠洲油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海洋石油虽是一个传统产业,然而它的高科技含量无与伦比。在数百米的海水下找油,就需要从地质勘探、平台安装到管道架设、轮船制造诸方面都具备足够的科技力量。像卫星定位,水下电视扫描技术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国际招标,并与阿科、埃索、壳牌、西方等世界著名油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原因。
在渤海八号钻井船上,我认识了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的机械师小张。一身油污的工作服,掩不住他青春的风采。凭着他的学历,再加上赴美国培训一年的经验,要在陆地找个技术活应该是不难的。然而他爱海,在这条船上已然干了10个年头。问他在海上干28天、歇28天,不寂寞吗?他平静地答:习惯了,又补充一句:我是学石油的,没有什么比看到黑色原油从海底滚滚涌出更激动人心的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不正是中国新一代的王铁人吗?
握手、告别。直升机起飞了。船上的人变得越来越小。座座屹立的钻井平台又现出了它们的全貌。高耸的钻塔、钢铁结构的“移动海岛”,鲜艳的五星红旗,点缀在浩淼碧波上,构筑了共和国浮动的蓝色国土,幻化成南中国海最美丽的风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