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托孤堂”前多余的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五光十色

  “托孤堂”前多余的话
肖健卿
“看三国,话三国”,不由使我想起去年初夏,游览长江三峡之滨的白帝城,寻觅当年刘备“托孤堂”的遗迹。
当你走进白帝庙,就可看到大殿正中于一九八八年修建的一个“托孤堂”,雕塑出形象逼真的二十一个人像,惟妙惟肖地展现出当年刘备托孤的场景。观赏这些出于名家高手的彩绘雕像,聆听解说员娓娓动人的讲述,触动人们的思绪回溯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前风风雨雨的三国战乱岁月,抚今思昔,借史明理,倒也使人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文史兼艺术的温故和享受。
然而,在参观之余,人们不禁发问:白帝庙本是纪念公孙述的所在,以后被刘、关、张占据了正位,怎么现在竟又堂而皇之地在庙堂上修建起“托孤堂”来,像煞当年刘备就在此堂托孤似的。那么,刘备当年托孤之地究竟在何处?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向当地人打听,竟毫不费力地得知,当年的永安宫,就在奉节县的师范学校内。我们在县城寻找到县师范学校,远远就看到校门口建有一家名为“永安宫”的宾馆,高悬店名,招揽宾客。走进学校大门,只见宽阔的操场中央,平行一条线上有三棵树荫如盖的大榕树:一棵在右,相距较远,另两棵遥遥相对,相距只十米左右,靠右边的一棵树下,立有一块“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的石碑。正对这两棵大树往学校深处走去,登上足有十余米宽的台阶,在学校职工宿舍楼下,并排竖有两块石碑,因残缺不全,只留有“安宫故址”和“宫故址”字样,其中一块碑的左下方还署有“奉节县长×××重刊”几字。石碑四周,还散放有数块残破不全的宫殿石础等物。再往右看去,只见一座高大的旧殿堂,屋顶房梁都还是原有结构,只是图案斑驳,布满尘垢。紧靠这座殿堂的右边,是一条用宽长的条石垒砌的台基,上面靠边修有用大灰砖建的一道高大围墙。据学校工人向我们介绍,“这台基和围墙都是当年永安宫的遗迹。”身临其境,虽无法目睹当年永安宫的雄姿,但留下的这些遗物,已足使我们想象出当年永安宫金碧辉煌的景况了。我们同行五人,无不发出感慨:为什么不把永安宫修复,将托孤堂还原在此处呢?
寻觅刘备当年托孤的永安宫,驱使我们重温历史,引出许多漫谈三国的热烈话题,不论是寻访遗址实物或亲临现场的心理感受,都远比在白帝庙中看到的那个“托孤堂”强过许多倍。
由此使我联想到北京的圆明园,它虽然只留下了几处断垣残壁和缺损的石柱,但人们亲历此地,看到的是本来面目,内心得到一睹实物的满足,达到了旅游探胜的目的。历史上秦末刘邦、项羽相争时有名的“鸿门宴”,如果不是修复在当年临潼县的鸿门旧地,尽管将其复原得如何逼真,恐怕也会失去使人回溯历史、旅游览胜的情趣。我想对这些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旧地,开辟为旅游区,是应在其旧地遗址上加以修葺、复原为好。人们慕名前来探访,既可促使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引出许多有趣的议论,又可目睹遗址旧时颜貌,了解当时文化、工艺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增加不少旅游的乐趣,实在是一举数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