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一群年轻的军人在新疆艰苦戍边,创造了一项项世界之最。他们——在帕米尔高原创造辉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一群年轻的军人在新疆艰苦戍边,创造了一项项世界之最。他们——
在帕米尔高原创造辉煌
张百顺周长明齐金光
新疆的帕米尔,是一片深深烙下边防战士印迹的雪域高原。一群年轻的军人,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
毗邻国家最多,守卫边境线最长,执勤点位最高,巡逻任务最重,穿越雪山、冰河最多……这一项项全军乃至世界军事之最,是对帕米尔军人艰苦戍边的最高褒奖。
这是众多帕米尔军人故事中的一个。1994年11月15日,在中阿边境的克克吐鲁克哨卡,战士郭勃涛急性阑尾炎发作,疼痛难忍,急需手术治疗。由于边防站无法施行手术,团卫生队的救护车又因大雪封山不能到哨卡接运病人,为了病危战友的生命,团党委决定连夜将病人抬到可以通车的卡拉其古。当天晚上克克吐鲁克到营部卡拉其古沿线的120多名官兵,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齐腰深的积雪中步行15个小时,轮换着将郭勃涛抬到80多公里外的卡拉其古。得救的郭勃涛后来执著地徒步返回到了哨卡。他说:“是沿线百余名官兵给我第二次生命,我要走走这条洒下了官兵们一腔深情的道路。”
今年4月1日,已经复员到深圳一家合资企业任职的郭勃涛给边防站来信:“如果能在特区干出点名堂的话,我想用自己挣来的钱,给咱们沿线的几个边防站各买一台推土机,那里的积雪实在太厚了。”
帕米尔高原上的“5042”哨所,常年积雪一米多深,终日狂风肆虐。今年4月13日,一场罕见的暴风使得刚刚运到山上不久的风力发电机6个叶片被“连根拔掉”,刮得无影无踪。重达一吨的钢板式蓄水缸也被风刮出200多米,摔扁在半山坡上。由于风大、雪厚,哨所给养供应采用人畜接力运送的方法,先由马匹将物资上送到无法前进的半山腰,然后,哨所官兵再坐上木澡盆滑雪至物资停放处,用背包带将物资拖到哨卡。
帕米尔军人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守卫着祖国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26年来,他们安全巡逻执勤1万余次,没有发生一起违反政策的涉外事件。
90年代初,帕米尔军人发起了“重塑丝路辉煌”的口岸大会战。这是帕米尔高原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红其拉甫口岸是我国通向友好邻邦巴基斯坦的唯一通道。由于路况差,配套设施跟不上,口岸一直仅限于两国边民间的易货往来,经济效益不高。1985年帕米尔军人同地方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展开了一场旨在使口岸“对第三国开放”的“速决战”。在海拔4300米,吃水靠化冰,平均氧气不足平原地区一半的红其拉甫,参战官兵有40多人放弃探亲休假的机会,5人推迟了婚期。一年后,一个凝聚着边防官兵心血,集会晤、边检、海关、检疫、邮政于一体的现代化口岸在风雪帕米尔崛起。
1987年,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对第三国开放。
1988年至今,通过帕米尔高原开放口岸进出我境的外籍人员、货物总量、旅游创汇收入,平均每年分别以45%、23%、150%的速度在上升。其中1994年进出境人员50多万人次、进出口贸易额8300多万元人民币、旅游创汇收入2600万元人民币。
帕米尔军人用自己的汗水,迎来了丝路古道繁荣的春天。
在帕米尔高原,掩埋着一位边防军人的妻子——丁莉英。她是在风雪边关,同丈夫生活了10多年后,因患多种高原性疾病而离开人世的。临终前,她给女儿王静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遗书——“静,妈妈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替你爸爸做点什么,上山后不久就病倒了,是你爸爸多年来一直照顾着妈妈。静,我最亲爱的女儿,妈妈这一生就求你一件事:长大后,一定要多关心你的爸爸,他整天在边防线上跑来跑去的,不容易啊!”
1993年12月,18岁的王静参军后坚决要求来到母亲长眠的地方守防,帕米尔高原破天荒有了第一位女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