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小伙子干得好!”——记在巴基斯坦施工的中国青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中国的小伙子干得好!”
——记在巴基斯坦施工的中国青工
本报记者夏珺
从卡拉奇驱车朝东南方向行驶200多公里,记者来到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巴基斯坦潮汐通道项目工地现场。越野车测温仪显示的读数告诉我们,此时气温为45摄氏度。一条70多米宽的渠道像蓝色的缎带伸向天边,将印度河的水导引入茫茫阿拉伯海。33岁的项目经理胡建华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们苦战了三年半修成的潮汐通道。
1991年10月1日,当共和国欢庆42岁生日的时候,中港公司中标承建的卡拉奇潮汐通道项目鸣锣开工了。这个项目是巴基斯坦印度河左岸排水系统一期工程一个至关重要的咽喉要道,工期紧,质量要求高。这个千斤重担压在了当时只有29岁的项目经理胡建华肩上。
工程位于方圆几十公里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和浅水湖上,40%的施工面常年浸泡在水中。项目副经理耿光宏带领人马、机械进驻工地时,这里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饮用水,生活的艰辛自不待言。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工程伊始,藏在盐土、淤泥下面的流沙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刚排完地表水,地下水裹着流沙又拱了上来,一个月干下来,只前进了200米。照这样的进度,41公里长的通道得干10年,而合同规定,工期延误一天就要罚款7000美元!
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港工专业的胡建华天生有一股子虎劲,不信就过不去这个“火焰山”!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诸葛亮会”,多少趟涉水勘察,多少回请教专家,终于作出果断决策:购买挖泥船,陆上作业和水中作业相结合。投资150万美元买来的荷兰1200马力绞吸式挖泥船果然奏效,将凶顽的流沙一口口吃进,再一口口吐到堤岸上。流沙终于被驯服了,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工程越往前干水越深,挖掘机陷在泥水中望“洋”兴叹。怎么办?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需花50万美元不说,还要等好几个月才能到货,工期耽误不起呀。“让我来!”与小胡同龄的总工程师王家凯主动揽下了这个活儿。经过一番苦想,他“发明”了一个土办法,将反铲挖掘机固定在一个用钢板焊成的“托底平船”上,靠增大接地面积防止下陷,靠四周的钢板挡住外面的水,靠反铲前臂的扒力移动前进。小王的这个“发明专利”,使困在水中的挖掘机起死回生,并为项目赢得了4个多月的宝贵时间。
项目中最大的一个结构物溢流堰工程是个“重头戏”,需打1200对钢板桩,而且必须标标溜直,技术要求高,难度大。30岁的现场总监李庆伟挑起了这副重担。没有打桩经验的李庆伟从零开始,一头钻进了资料堆中。凭着这股子钻劲儿,他和国内派去的一位打桩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预留后倾、分两次打到标高的施工方案,硬是用二手设备将1200对钢板桩笔直地“插”入地下,而且提前两个月完工。
严海风是项目上年龄最小的,刚来时才23岁,还像个腼腆的孩子,可作为现场工程师却需要果断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当工程剩下最后5公里时,由于大水的阻隔,不得不绕道200公里开赴施工现场。这个活儿就是小严和机修工老李领着干的。住在帐篷里,四周全是水,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就盼着送菜的船来,如果船来不了,就只好连吃两天白水煮面条。晚上怕蚊子咬,不敢点灯,就和老李数星星。小严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数过这么多星星。”
4月17日,记者在施工现场巧遇前来考察的巴方业主南水电总署总经理穆尼·艾哈迈德和英国咨询工程师安德鲁。穆尼·艾哈迈德说:“中国的这些小伙子干得非常好,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提前3个月竣工,而且工程质量很优秀,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