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机手浩叹“行路难”——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3
第2版(经济)
专栏:

  机手浩叹“行路难”
——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采访之三
本报记者潘承凡
在北方麦区,联合收割机收割约占全部割麦量的15%。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民对联合收割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联合收割机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由于基础较差,市场缺口仍在2/3以上。农民强烈的需求和巨大的缺口,成了今年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中的最大矛盾。
河南是北方麦区易地收割第一割地,河北、山西的联合收割机先到那儿易地作业。6月初记者离京直插河南。6月6日上午9时许,在河南淇县城南三岔路口碰到了第一起拦机事件。该县城关镇西门里村的农民拦住了一台作业结束回河北的联合收割机,机手说机器坏了,割不了。农民们不依不饶,他们认为是机手的托词,坚持要机手留下收割,确实坏了他们愿意帮助修理。西门里村的农民已在路口等了3天3夜,再不割麦子就耽误了。我们问一位青年农民家里种了几亩麦子,他说只有6分地。此话出口,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自我解嘲地说,这几分地用镰刀割早就割完了。
正当与我们同行的河北农机局郭副局长苦口婆心地说服拦车的农民,路那边又有两辆过路的联合收割机被一辆小货车逼到路边,从小货车驾驶室下来的是西门里村的支书,这些拦截收割机的农民都是他组织的,还给发劳务费。
我们没法说服拦机的农民,或者说他们跟本就不听我们的“说服”,他们有一条固定的逻辑:联合收割机是割麦子的不?能给别人割为啥不给我们割?别人给钱我们也给钱,信不过我们可以先交钱后割麦。
在记者后来的采访过程中,拦联合收割机的场面随处可见,越到割麦高峰,拦机的越多,有些路段几乎到了几百米一起拦车事件的地步。由于语言不合,过火的事时有发生。
拦机的农民情绪言词比较激烈,但是一旦谈定成交,大都还是按约守信的,不给钱或克扣工钱者为数很少。河北藁城有位机手,去年在返乡途中被截,极不情愿地留下作业。他寻思这儿的农民拦机时横眉怒目,作业费肯定收不上来,在开仓卸粮时故意留下不少麦子,权当工钱,然而结算时当地农民如数付给。他离开时,农民还给他送来啤酒路上解渴。这位机手甚是惭愧,返乡后将留下的小麦折成钱退还给那位农民。
农民随意拦截联合收割机,使今年6省市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合同兑现率大大降低。根据计划,河北邯郸市支援河南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应在6月6日上午回到河北,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农机局长率领记者赶到两省交界处的漳河桥头迎接,还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直到正午,灰心的欢迎人群才等来一辆邯郸的联合收割机。对于急待收割的麦田,一辆联合收割机实在算不得什么,但对于电视台摄影记者,这辆聊胜于无的联合收割机使欢迎仪式的报道补上了最后一个镜头。当记者离开邯郸时,邯郸市所属的七八个县市领导还在漳河桥头翘盼出征河南的联合收割机早些归来。
河北省副省长陈立友认为:农民上路拦截联合收割机,主要还是收割机供不应求。农民认识了联合收割机的作用,但联合收割机发展速度有限,服务跟不上需求。这正是农机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机部门应研究这个问题,加速发展联合收割机,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培育中介组织,满足农民需求。
无序地拦机截机,造成生产力的惊人浪费: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割70—80亩麦子,机手可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果每台机子平均被拦一天,仅河北就浪费了1万天作业时间,2000万元人民币就在推推搡搡中白白流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