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蓝天白云间的壮举——记空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邹延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蓝天白云间的壮举
——记空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邹延龄
刘从礼邱火林王国祥
11月20日上午,首都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举行全军爱国奉献先进事迹报告会。当一名特级飞行员走向讲台介绍他从事科研试飞的事迹时,那一幕幕在蓝天与死神搏斗的惊险场面,一桩桩扣人心弦的英雄壮举,赢得全场一阵阵热烈掌声。
他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国产运八飞机首席试飞员邹延龄。在8年的科研试飞中,他以大无畏的拚搏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飞出了连世界著名试飞员都不敢飞的高难风险课目,为国产运八飞机早日飞出国门、飞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同行们誉为“试飞大王”。他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9次,航空工业总公司两次为他记了一等功。
勇挑重担
1987年初春,邹延龄怀着为祖国航空事业腾飞多做贡献的豪情壮志,离开大城市,由空军航空兵某师来到西北空军某试飞大队当大队长。那时,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很多。但最使他不甘心和不满意的,是中国试飞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难风险课目飞不上。有的飞机制造公司把新研制的飞机请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试飞员试飞。他所在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也请来了美国试飞员。看到这种状况,邹延龄的心像是被人刺了一下,难受得抬不起头。
他决心改变这种现状,让大队试飞员尽快挑起国产运八飞机定型试飞的大梁。
为了确定运八飞机最小可操纵速度,公司决定试飞“大吨位失速”课目。这是公认的高难风险课目,它要求试飞员驾驶大吨位运八飞机,从最高速度降为最低速度,一直到失速状态,以此来检验出飞机的最小可操纵速度。如果操纵失误,60多吨重的飞机就会像一只巨大的秤砣,刹那间坠向地面,造成机毁人亡。国际航空界称它是“险中之险”课目。
邹延龄他们没有飞过这个课目,为了保险起见,公司还是以日薪1000美元聘请了一位著名的美国试飞员来试飞,并决定由邹延龄陪同试飞。但邹延龄怎么也没想到,这位飞过上百个机种、具有上万飞行小时的试飞老资格,当试飞完“小吨位失速”课目,准备进入试飞“大吨位失速”课目时,他却不干了,连连摆手:“NO,NO!”他劝邹延龄:“我希望你也不要去飞,别把生命搭在这个课目里。”
邹延龄没有退缩。他知道,这个关系运八飞机定型的课目如果拿不下来,运八飞机就不能定型。他决心挑起这副试飞重担。
邹延龄正式向厂方提出了试飞“大吨位失速”课目的请求。工厂领导欣然同意。
1990年11月26日,试飞开始。这天上午,邹延龄驾驶着60多吨重的运八飞机飞上蓝天。飞机上升到6000米试飞高度后,他放下起落架,然后以每秒1.85公里的速度减速。当时速由600公里减到170公里时,机身开始飘摆、抖动,机头下沉,表明飞机已进入失速状态,按照设计人员设定的每小时最小速度170公里的极限要求,大吨位失速试飞已经完成。可邹延龄并没有罢休,他感到飞机并没有完全进入极限失速状态,还有可能再降低速度。但在这种状态下,飞机时速每减少1公里,对生命的威胁就增加一分。怎么办?为了试飞出飞机的真正失速状态,他决定向最低点冲刺。他极为谨慎地操纵着飞机向临界点靠近,再靠近。当速度表的指针指向时速159公里时,飞机机翼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响,接着,以每秒40米的速度向下坠落。飞机已到极限失速状态,如果在12秒钟内不能将失速的飞机恢复正常,后果不堪设想。邹延龄屏住呼吸,镇定从容地操作。当他干净利索地做完一系列动作后,处于失速极限状态的飞机终于恢复了正常。
成功了!邹延龄长舒了一口气,迅速向地面指挥员报告。在机场焦急等待的公司领导,激动地以最快的速度电告有关部门说,运八飞机“大吨位失速”试飞,把美国人在同类型飞机试飞出的每小时171公里失速特性由中国试飞员修定为每小时159公里。
有关部门和兰州军区空军很快发来贺电,赞扬邹延龄他们以超人的胆量和技艺飞出了外国试飞员不敢超越的极限,飞出了令中国航空界为之振奋的数据。
借助知识
试飞实践使邹延龄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试飞员,光有勇于牺牲的精神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飞行技术。否则,就适应不了我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为此,他把学习钻研航空技术知识看作食粮和助推器,长期坚持。外出试飞,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注意购买有关书籍。飞行回来他坚持写飞行体会。当战友们完成一个新的课目试飞或者正确处理了一个空中险情,他都要详细了解询问,从中吸取教益。至今,他已收藏了大量书籍和飞行资料。每当承担试飞任务,他就把所需资料找出来学习研究。
知识给邹延龄增长了试飞本领。这些年来,他先后创造了穿越雷雨飞行6小时、海上云雾低空飞行2500公里、51次进藏飞越唐古拉山的纪录,没有一次失过手。尤其是科研试飞中,他先后遇到过8次重大险情,一般险情几十次,都做到正确处置,化险为夷。
1993年12月17日,邹延龄奉命执行运八飞机出厂试飞任务。当他驾机上升到6000米,准备检查增压设备时,紧急舱门突然爆裂,强大的气流从爆裂的洞口呼呼往里吹。飞机已失去密封,驾驶舱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如不下降高度,几分钟后飞行人员就会因缺氧而窒息。但驾驶舱内烟雾弥漫,高度表看不大清,掌握不好就有撞山的危险。怎么办?只要有百分之一挽救飞机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邹延龄决定下降高度,这是求生保机的唯一希望。当他驾机下降到大约2000多米高时,正前方忽然出现一座山,说时迟那时快,邹延龄一个大侧滑,巧妙地驾机钻出崇山峻岭,朝机场方向飞去。3分钟后,他们安全着陆。机组人员万分感慨地说:“若不是老邹采取措施快速、果断,我们今天就回不来了。”
心系试飞
邹延龄常说:“搞科研试飞必须全身心投入,左顾右盼,常为个人利益的事分心,是绝对干不好的。”这既是他的体会,也是心系试飞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邹延龄作为大型运输机首席试飞员,很受民航部门的欢迎。先后有国内8家航空公司多次找他,表示要以高职、高薪相聘,有的还带着副总经理的任命书到试飞现场聘请他,但不管对方采取什么方式,给予多么优厚的待遇,他都没有动心。有人说:“你老邹在团职岗位上已干了16年没动窝,在部队还有啥奔头?”邹延龄说:“为党工作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一不贪财,二不恋色,三不迷官,这是我的座右铭。”
1992年9月,运八飞机即将进入“发动机空中再启动”风险课目试飞。恰在这时,邹延龄奉命带队送飞机到了亚洲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空军的一些运输机飞行骨干是在中国由邹延龄带教出来的,他们得知他来到本国,都争相开着高档小轿车来看他,并挽留他继续当他们的老师,说“如果你能留下来,会享受最高的待遇”。在飞机交接仪式的酒会上,这个国家的一名很有权势的长官手端酒杯走到邹延龄身旁,又直言邀请说:“只要你同意留在我们这里工作一两年,我可以答应你的一切要求。”邹延龄含笑婉言谢绝了。两天后,邹延龄提前返回国内,立即投入运八飞机“发动机空中再启动”的试飞。
试飞这天中午,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来的50多名专家,很早就来到机场,他们要亲眼看看这一决定运八命运的空中一搏。
13时48分,邹延龄驾驶运八飞机直刺蓝天。20分钟后,飞机爬至4000米预定空域,他缓慢地将第4台发动机油门关小,飞机速度也调到每小时330公里。然后他下达了关闭第4台发动机的命令,随着机舱外“哗”的一声响,发动机转速表瞬间下跌到零。顿时,飞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往右扭着急剧下跌,很难操纵,若不及时纠正过来,飞机就会打着圆圈坠向地面。险情面前,邹延龄没有惊惶,他按照操纵程序,用尽全身招数,终于把右偏的飞机硬是拽了回来。
当发动机关闭达到3分钟的要求时,邹延龄立即发出“准备启动”的指令。不到20秒钟,他们就做完21个动作。随着“轰”的一声闷响,发动机再启动成功了!
邹延龄驾机安全着陆。当他们跨出舱门时,掌声和鲜花扑面而来。这次任务原计划用42个架次54小时来完成,由于邹延龄他们试飞到位,结果只用了5架次、4小时56分就结束了战斗,仅此一项,直接为工厂节约经费50万元。
(附图片)
(上图为邹延龄近影 王国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