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农村现代化之光——来自江阴农村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村现代化之光
——来自江阴农村的报告
刘产兴刘荷芬
江阴,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老二”,去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512亿元。5年间,几乎以年均近百亿的幅度增长。然而,在工业化如此快速前进的同时,粮食及其他农业项目也同样兴旺发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油生产先进单位”。
  乡村工业更上层楼
80年代,江阴人先行一步打下了乡镇工业的坚实基础。进入90年代,江阴人又不失时机认定发展的总目标,对乡镇工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近年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纷纷涌现。1992年仅该市月城镇就有11家各类合股企业,数量占无锡农村的1/6。至1994年底,全市已发展到近500家。经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集体经济所占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但经济成份多元化,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活力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一大批乡镇企业走出“小而弱”的困境,形成了“大而强”的优势。江苏阳光集团以江阴精毛纺厂为核心,聚合14家小厂,实行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出现了“众星捧月”的组合效应。去年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超亿元,在全国同行中实现了“品种花色最全、精纺纱锭最多、销售总额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最强”。
江阴人还大步走向世界,外贸供货总值和自营出口,连续3年分别以87%和165%的幅度递增,5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三资”企业由1990年的26家猛增到1994年的1085家,其中乡镇企业占2/3多。8家乡镇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目前,全市先进装备拥有量在固定资产总量比重中达30%,有些企业已超50%。“全国第一家电脑笔记本生产企业”、“全国乡镇工业冶金样板工程”、“全国最大的溴化锂制冷设备生产基地”等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企业脱颖而出。
  现代农业曙光初现
江阴人均不到0.6亩地,然而,粮食总产始终稳定在4.2亿公斤左右,年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5500万公斤。去年,又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江阴人自豪地说:“这些都得益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下列数字可见江阴农业投入的力度:
建农基金,去年达5319万元;农机水利建设资金,4年来年均超亿,去年为1.2亿元;建造市农业科技实验基地,一次投入250万元。较高的投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1500多台(套)。机耕、脱粒机械化程度达100%,收种基本实现“手不握镰刀、人不用弯腰”。村村建立了农业服务队伍。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的农场和种田大户应运而生,原来均田、兼业、分散的农业逐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产生吸引力,全市各类农场发展到214个,种田大户500多个,经营面积达5.4万亩,占全市商品粮田的37%。一批年纪轻、懂农艺、善管理的种田能手加入规模经营队伍,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江阴市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一体的“龙型”体系,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百万只肉鸡、百万只肉鸭、百万平方米食用菌、30万头苗猪生产基地。涌现出7963个各类养殖业专业户。
江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是极具生命力的产业,它的前程似锦。
  共同富裕道路宽广
1994年,江阴农民人均收入3385元,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全市523个村,有51个村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分配上拉开差距,但差距不过分悬殊,不少村做到了“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万元户。”
江阴有富裕村,也有经济薄弱村。对此,市委全面实施“一手抓现代化示范村典型导向,一手抓经济薄弱村转化达标”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市树起了华西等18个示范村。同时对年产值不到300万,利润不足30万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加以扶持。3年多时间,81个薄弱村相继脱贫,其中10个村跨进亿元村行列。
5年来,28个小城镇群体已在田野崛起,这里,公路四通八达,高楼、商厦鳞次栉比,道路两旁绿树葱茏,通讯程控化、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部分家庭用上了液化气。“华夏第一书场”、“全国第一个轿车村”、“江苏第一个彩电村”、“江苏第一个空调村”……都在这里诞生。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它们正从各个方面铺就着苏南农村独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几年来,江阴厂、村办起的各种职工业余技术学校比比皆是。市、镇两级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有30多所,90%的镇村企业职工接受成人教育中心专业培训,有4万农民已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