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巡回秦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3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巡回秦岭
刘谦
这是一个4月中旬的午后。阳光照耀在秦岭山上,山静极了。这时候没有奔驰的列车,路肩旁悬崖下的江水声依稀可闻,陕南蜀北山里的雾气把一切都镀上了金色。散落的工房边坐着七零八落的几个退休的老人。女人们织着毛线说着话,男人们沉默着面对这江水大山不停地抽烟。没有小孩的喧闹也没有鸡鸭的聒噪。这简直是一幅美妙的静物画。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午后,我千里迢迢踏上了朝天养路工区的道路。
因为这里这么平凡,也因为这里这么不平凡。平凡是因为这静物这场景也许在祖国的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看见;不平凡是因为这静默平常的小工区里住着一位著名的女巡山工,全国人大代表易兰芬。我正是追寻着她的踪迹自西安远足而来,我想看一看这个刚刚从北京开完人代会归来的女巡山工的家居日子。假如你有兴趣到这个地处秦岭腹地的大山中来住几天走一趟,到这里让这太阳让这山风吹拂一下你在股市里商海中欲生欲死的神经的话,你一定会和我现在一样对这位13年来未休一天假,对清风峡隧道中的1048个马鞍型支撑块了如指掌,10天走遍19座山头的女巡山工表示出极大的钦慕。她在这13个平淡若水般的年头中,十多次发现山体异常和线路险情,她养护的隧道多次被评为部局优质隧道。平凡孕育的奇崛更显其伟大,更显其不易。我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心态下,才一步一步向她走来。
她来了。微笑着,站在坡坎上自家的门前。她显得那么年轻,脸上由衷的笑犹如此刻天上的阳光一般纯净坦然。我几乎不敢相信她就是这么普通的一位女工,但事实恰恰如此。她身上的黄马甲还没有脱,她完全像一位千里铁道线上随处可见的女巡山工,一点特殊也没有。踏进家门,我看见的是一幅更加平凡的工人之家。当年筑路大军们留下的平房已显陈旧,一间半的套间狭窄阴湿,木质的方桌上放着一架17英寸的电视机。简单的沙发旁有一个显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包。电冰箱大约是这个家中的高档家具了。我们呼啦啦一进屋,立即塞得人转不开身。女主人一边热情地搬小木马扎招呼我们坐下,一边用罐头玻璃瓶给我们沏茶。香喷喷的茶香弥漫在屋里,给这个质朴的家中平添了生活的温馨。
这就是易兰芬的家。易兰芬就站在我们面前,她微笑着并不说话,一味招呼我们坐下。一切似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质朴、自然、宁静、甜美,家如其人。不奢华不虚荣。同行者有人问在大会堂开会的情景,她一句一句回答着。她说总理到小组讨论时的情景,完全像她说清风峡隧道里的支撑块一样清晰明澈。于是有人问你见到总书记没有。她说总书记和代表们有合影。说有合影,我们便讨了来看。很家常的影集大小不一,有三四个。影集里有她几次进京开人代会的纪念。我坐在易兰芬家木纹明朗的方桌边,一边喝茶,一边细细地翻她的几本影集。影集中的内容很丰富。有铁道部部长与她的合影,更多的是她与另外一些劳模工人代表们的照片。这就是我们的女巡山工,我们大山的女儿,宝成线的女儿。本来,我的嘴边已有了许多问题想问:诸如难道在这大山里也不能给你换个大点的房子之类,看到她这表情后我默然了。我知道,这已不成问题。我已看得出,易兰芬这简单的家居里的宝藏即使有某个大款用别墅来换她也不会动心。劳动者自有自己的价值观。
到了她又得上岗的时间,我们随着她拎工具包的手势一起往外走。走到屋门口,易兰芬利落地收拾好屋外的蜂窝煤炉子,同丈夫道过别带我们向清风峡隧道走去。阳光这时更加灿烂,玲珑小巧的易兰芬走在路肩上,黄色的马甲在阳光下一照,显得更加丰采绰约,步伐中透着说不出的自豪和自信。她的背影在青山和白江之间,不停地在向我的脑海里敲打一行醒目的大字:好一个巾帼女杰!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火车站宣传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