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仕途正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3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仕途正气
咏泉
《大潮仕相》是刘儒同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描写的大多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党政干部的追求、苦衷、矛盾、喜与忧。各式各样的“仕相”,在作家的笔下栩栩如生、个性突出。这些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独具代表性,极富典型意义,给读者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引发许多启示和警策。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些人物。
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当,老思想、老观念、老传统都会与这股历史的潮流“撞击”,到头来自然是新生事物战胜腐朽事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拿人事安排上,有伸手要官者,也有削尖脑袋捞好处者。刘儒同志笔下对所刻画的小说人物的“典型形象”,总是以心理活动描写而取胜,其剖析之深、文笔之细,非同一般。人物的矛盾心理、些许变化,作者都是用“细线条”精心勾画的。这也证明了一条创作原则:作家的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从个人的经历和阅历中捕捉形象并能跃然纸上。刘儒同志写了他最熟悉的生活和最熟悉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认可。
县委组织部长张吉昌一生清正廉洁、任人唯贤,在县里科局级干部人事安排上,可说是当了一辈子伯乐。但离休后,对他推荐上来的年轻部长常志既放心又不放心,种种猜测,心里又产生矛盾,甚至产生误会。而常志虽然年轻却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专权不谋私,对老部长的“担心”毫无觉察,一心扑在工作上,并推荐老部长张吉昌去参加省里的伯乐授奖大会。老部长化解误会,认定接班人确实选对了,心情自然平静下来。《伯乐忧喜》这篇小说中所塑造的新老两个组织部长,代表两代人的“用人之道”。张吉昌用人自然慎之又慎,老成持重;常志用人讲廉正和开拓进取精神。这两个人身上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
一个作家的“良知”在哪里?一个作家的勇气在哪里?这就看你能否伸张正义,抑制邪恶。刘儒同志的小说虽然写的是机关党政干部的是是非非、喜喜忧忧、争争斗斗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可通过这个“窗口”透视出来的却是“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引发人们许多的思考。
功名利禄、儿子房子、男女绯闻、企业盈亏等等——老百姓的眼睛盯着为官者的举动。原县委书记马成恩,在位时严于律己,没有办“自家”的事情,可一“退”下来,就被家人逼得死去活来,尤其是儿子马洪,强迫老头子去找新任书记李进提拔他当官。当李进打电话提起此事时,老马坚决反对,遂就“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
赵为民当市委书记时,每天走马灯似的人来客往:溜须拍马的,投其所好的,打小报告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形形色色的目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来与赵书记套“近乎”,老伴儿乔华被干扰得从不得消闲。可赵书记突然离开人世,空荡荡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竟成了她一个人的“天下”。外人不来了,连家里人也来得很少。孤独、寂寞、悲伤,只有一只小猫伴随着她。白天倒可以,尤其夜间,她感到人生的凄凉。曾是当权者的老头子死了,她才真正看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实在在城里呆不下去了,便带着她多年积蓄的五万块钱去到她与丈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个叫万壑泉的小山村。“乔华想,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摆脱孤独的归宿。她不打算告诉儿女。她要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晚年。”文章就这么沉甸甸地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