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贫困不能阻挡……——湖北高校助困活动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贫困不能阻挡……
——湖北高校助困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杜若原
从鄂西山区、江汉平原,从洞庭湖畔、大别山麓……成千上万的学子怀揣着理想跨入湖北省高等学府的殿堂。他们当中有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在高校实行收费并轨、缴费上学改革之后,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否上学,并顺利完成学业,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贫困生,你并不孤单
家在西北农村的陈鹏霄,拿到武汉水电大学的录取通知时,全村都沸腾了。可是,他的母亲却盯着学校的缴费单发愁。这位农村妇女狠心卖了房子,加上四处借来的钱,总算凑足3000元。当陈鹏霄在年迈的外祖父的引领下,千里迢迢赶到武汉水电大学新生报到处时,才发现藏在包袱里的钱早已不翼而飞。
从鄱阳湖边来到武汉的小段,未进校门之前就明白:家里拿不出钱来供给他。为了治疗患精神病的母亲,家里欠下大笔债务,还指靠小段捎钱给家里还帐……
尽管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同样的贫困那么鲜明地写在他们的脸上。出乎这些贫困学子意料,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得到了学校的关心和帮助。
得知陈鹏霄的不幸遭遇,武汉水电大学师生当即为他募捐,校方还减免了入学费用;他和小段作为特困生,享受学校每月40元特困补助、每月22元生活补助以及每月50元贷学金,维持学业已有保障。他们还被优先安排一份校内清洁工工作,月收入60元。
1995年初,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的一份调查表明:约有4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处于贫困的边缘。约有10%的特困生,月生活费不足100元。
5月下旬,记者与武汉地区高校的40余名贫困学生座谈,深深感到,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已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各学校广泛开展的助学、助困活动,为贫困学生增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创造了成材条件。
  扶助起一种精神
凌晨,武汉测绘大学起床铃声未响,苏宗祥已经披衣而起,蹑手蹑脚走出宿舍,开始打扫宿舍楼四层楼道的卫生。
一个多小时后,苏宗祥做完卫生便与同学一道投入早锻炼;晚上,他得再做一遍。早晚加起来,小苏约要做3个小时的卫生。他告诉记者,他一个月可挣200元。
像苏宗祥这样的“清洁工”,在武汉高校比比皆是。校园管理型的勤工助学,已是扶贫的主要方式。据了解,武汉高校的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的清洁、门卫等岗位,大多由贫困学生担任。
这是校园内一场静悄悄、却又不可忽视的变化。武汉水电大学一位做清洁工的学生说,刚开始做卫生时,怕同学笑话,可过了不久,也就觉得坦然了。过去,他们不太注意公共卫生,亲自参加这项工作后,他和同学们慢慢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记者看到,不少学校与学生签订了助学岗位责任合同,以此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纸合同,在学生眼里具有神圣的意义。武汉测绘大学一位负责维修校广播台设备的学生对记者说,老师的课如果讲得不好,我可能不去听;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履行合同义务。自从签订合同之后,这位学生按时上岗,认真工作,从未出过纰漏。
为贫困学生提供了近200个固定助学岗的武汉交大,对每个岗位都制订了严格的考核细则。比如楼道清洁岗,人平月收入80元,学校将60元发给个人,另外20元用于奖励。校方每月派人逐栋检查评分,一个月下来,得分高者可拿到90元,低者只能拿到70元。倘是几次检查不合格,那这个学生就可能要下岗了。
助困并不单是权宜之计,更不是一种施舍。以少许投资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敬业意识和责任心,这就是勤工助学的最大收获。
  从无序到有序
贫困生较为集中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以“家教”助学蔚成风气,并在武汉市赢得很高声誉,使得其它学校的学生难以在家教市场与华师相争。
华师家教一枝独秀,除了学生专业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华师对家教助学活动实施了规范化管理。
校团委罗书记说,早在1993年,华师的勤工助学就搞得热火朝天。到了暑期,学生们纷纷自发开办各种中小学生培训班,以致教学楼都容纳不下。这种仓促上马的培训活动,表面上热闹非凡,但由于管理不善,难免鱼龙混杂。
正是从无序中看到了它对勤工助学的危害,华师决定将家教作为助学的主要方式。从去年起,学校对愿意参加家教的学生进行培训,经过考试合格,方可持证上岗。全校已进行两次家教资格考试,发证400多个,其中大多为贫困生。同时,由校团委对家教需方归口登记,再根据需方所提要求,从持证学生中择优推荐。
让勤工助学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是湖北高校努力的方向。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树祥说,勤工助学的有序化,包括由学生自发寻找变为校方有组织地展开;助学岗位与学生专业相近、不影响学业并相对固定;学校对助学过程能加以指导、监管等等。它促使各高校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形成助学优势,真正收到助学又育人双重效果。
  高校助学,跨世纪的课题
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随着高校实施缴费上学,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它与学习、就业压力一道,将伴着当代大学生进入21世纪。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高校再也不能关门育人了。高校应把能力培养与知识、技术教育等同视之。勤工助学正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重塑自我的最佳途径,因此,它应在高校占有相应的地位。
目前,湖北高校的助学、助困活动,大多局限在校园内。走到这一步,已费了很多精力。武汉交大、华中农大的校领导感慨地说,我们每为贫困生腾出一个岗位,都要磨破嘴皮,做许多工作。减员和裁去临时工,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知道,更多的岗位和机会在于走入社会,因此,他们呼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勤工助学打开方便之门。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余风盛,对助困思考得更深。他说,从宏观来看助困,则应配合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助困机制和基金。湖北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可喜探索:首先,高校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已普遍建立并运转;其次,不少高校通过改革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贫困生奋发进取;再次,由国家拨款、学校拨款、自筹资金等构成的学生助学基金,已有一定基础并开始发挥作用。
从贫困中成长的学生,将用强壮的脊梁担起时代重任。
(附图片)
照片说明:①学生争看招聘启事。
②特困生在图书馆打工。
③打扫校舍卫生。
④为教授做课题。杜若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