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为“国企”分忧——浙江兰溪市委书记郑宇民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国企”分忧
——浙江兰溪市委书记郑宇民一席谈
本报记者赖仁琼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企业领导的难题,也是地方党政领导的难题。我们兰溪虽是个县级市,却是浙江中西部的工业重镇。现有城市工业企业70多家,在26家国有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19家。因此,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兰溪有重要的意义,对全省也有一定的意义。
1993年,兰溪的国有企业亏损1500万元。别的省市国有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相继在兰溪的国有企业出现。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工作重点。
当时我想,不管有多难,一定要咬紧牙关把国有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搞上去!如果不能为这些企业排忧解难,我这个基层领导将愧对65万兰溪人民。
经过反复考虑,我选了浙江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试点。这是50年代原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之一,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如果能使它扭亏为盈,对别的企业就很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当时有人反对,也有好心人劝我:“你去这个老企业,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了。”我决心已定,便说:“不管怎样,我要与企业共存亡。”因为我们不是蛮干,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作指导,我有这样的把握,也喜欢迎接挑战。
在不长的时间里,铝业集团公司调整了班子,全面强化内部管理,有效实行政企分开。一年基本扭亏,到今年5月,利润已达589万元。与此同时,全市其它国有大中型企业也相继摆脱困境,不仅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而且到现在已实现利润185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4倍,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
我们兰溪曾因最早实施工业体制改革而名扬全国。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业格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优势不突出。
为此,我们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团进京,希望通过与中央各部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的交流、沟通,得到支持和帮助,使兰溪的工业基础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新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对接,从而组合出更大的优势,使兰溪的工业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