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华侨历史第一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5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华侨历史第一院
刘为华
在景色优美的福建厦门蜂巢山麓,矗立着一幢飞檐凌空、气势雄伟、用洁白花岗石砌成的宫殿式大楼。这是由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华侨博物院。
1956年春的一天,陈嘉庚先生路过厦港“番仔墓”地(当时有坟墓300多座)时,叫司机停车。他拄着手杖,来到墓地,沿着高低不平的荒地走了一圈,最后对身边的人员说:“这个地方很好,宽阔又安静,地处闹市与南普陀、厦门大学之间,交通方便。”华侨博物院的院址就是这样确定的。同年,陈老先生倡办华侨博物院。他在《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中提出的博物院规模是相当宏大的,拟建5座大楼,办4个馆:人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华侨和南洋博物馆、工农业博物馆,先盖中座大楼,分3个专题陈列在3层展厅,再建后座,然后,根据发展需要和条件许可,逐步扩建、增设。
陈老先生带头认捐10万元,并积极筹资,海内外知名人士、社团积极响应,慷慨解囊,捐款27万多元。尽管当时他已83岁高龄,但他先后到北京、沈阳、大连、青岛、济南、天津、上海等城市参观,并认真考察调查各博物馆的情况,然后取各地博物馆之长,结合厦门侨乡的特点,绘制华侨博物院的蓝图。陈先生考虑到“它是华侨设立的,故应以华侨为名,不冠以厦门地名,以区别于地方设立的性质”。
陈老先生对主楼的总体设计、施工的指导、陈列橱的款式,直到陈列品的征集、购置、内容编排等等,一一躬亲。他还多次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征集收购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等8000多件。华侨博物院的绝大部分藏器是陈嘉庚先生亲自征集的,其中有不少珍品。他还去函南洋各地的侨团、侨胞,征集文物和动物标本2000多件,其中有不少是罕见的。
1959年5月,一座高23米、正面6层、3个展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华侨博物院主楼终于落成,“华侨历史简介”正式开放。
华侨博物院的每层陈列厅长100米,面积1000平方米,没有一根柱子,以每4米筑一根横梁来支撑楼板;厅的两侧开设高大的玻璃窗采光,使陈列厅宽敞明亮。整个展厅由“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合当地、落地生根、源远流长”5部分组成。“走向世界”部分,展示了中国人绵延两千多年的出国史。“创业海外”部分,展示了华侨作为拓荒者、建设者,与当地人民携手合作写下的篇章。“融合当地”部分,展示了华侨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当地文化的营养,形成的华侨社会。“落地生根”部分,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华侨陆续选择当地国籍,成了所在国的公民这一事实。正如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指出的那样:“华侨应遵守当地法律;入籍成为所在国公民以后,是我们嫁出去的女儿,还是亲戚关系。”“源远流长”部分,展示了华人是如何用智慧、业绩融入当地,成为中外友好合作的独特角色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侨博物院没有受到损失,应归功于当年负责华侨博物院工作的陈永定。陈永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67年的一天,离华侨博物院约一公里的南普陀寺的“四大金刚”被推倒,我便警惕起来,博物院的文物可能会遭殃,必须马上转移。转移到哪里安全呢?刚好,那时博物院工作人员除我在院看家外,其他都调华侨印刷厂、华侨旅行社工作。我看到博物院5楼两侧的玻璃瓦旁耳房空间很大,共四五十平方米,于是,我和夫人、8个子女利用几个晚上时间将院里的所有文物搬到5楼的耳房里。然后,请我非常信赖的一位老师傅甘沧江将上耳房的两个窗户拆下,用砖石和水泥等糊住,跟墙壁的颜色一模一样。这样,博物院里外都看不到文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千件大小文物才搬出来整理、陈列。1981年2月华侨博物院重新充实开放。1982年1月,廖承志为华侨博物院题写了院名,经勒石镏金,嵌入该院大门上。华侨博物院建院36年来,已接待参观者逾百万人次。
1994年,是华侨博物院成立35周年。厦门市政府拨款400万元,装修了展厅,充实了不少图片、实物,增设了一条长30米、宽10米的唐人街。这条仿造的南洋老街,象征性地概括了本世纪4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华侨的生存空间。厦门市政府已作出决定,按照陈嘉庚先生的原来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再调整、扩建,设华侨历史馆、华人业绩馆和历史文物馆3个馆,把华侨博物院建成为现代化的一流博物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