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从文学到芭蕾——评巴伐利亚国立芭蕾舞团演出《奥涅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5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从文学到芭蕾
——评巴伐利亚国立芭蕾舞团演出《奥涅金》
叶廷芳
享誉欧美的德国巴伐利亚芭蕾舞团在京、沪的表演已落下帷幕。三幕六场大型芭蕾舞剧《奥涅金》文学上源于普希金的同名长篇叙事诗,写成于1830年,半个世纪后由柴可夫斯基改编成歌剧,1965年杰出的英籍芭蕾艺术家克兰科又把它改编成同名芭蕾舞剧。三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均围绕两对上流社会的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生性孤傲的“多余人”奥涅金,美丽而富幻想的少女达吉娅娜,她的天真烂漫的妹妹奥尔佳及其正直的男友、最后死于同奥涅金决斗枪下的诗人连斯基。舞剧运用芭蕾特有的语汇把原作的中心情节交待得十分清楚而简约,对上述四个主要人物特别是奥涅金和达吉娅娜的性格特征刻画得相当细腻、生动,又表现得非常粗犷、强烈,舞台上充满青春活力。加上演员的高超而娴熟的技艺,仿佛给人物插上了翅膀,或跃或劈,或托或转;无论造型还是蹁跹,无不轻盈潇洒,极具美的魅力。
按类型区分,《奥》剧属于戏剧芭蕾,这不仅表现在情节的提炼上,也表现在表演的方式上。一般的古典芭蕾注重的是技巧的呈现,程式化的东西较多,情感性的成份很少(所以像拥抱、接吻一类动作仅是表意性的)。有时还“节外生枝”,插入一些与剧情无关的舞蹈老套,令人感到冗繁。《奥》剧则大力摒除程式化的传统俗套,其舞蹈动作与队形变化紧扣剧情发展。演员的表演也“进入角色”(接吻、拥抱都是切实的)。这样,这台演出不仅做到了古典芭蕾所追求的“凭技悦人”的目的,而且收到了“以情感人”的效果。
音乐显然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本身就具有曲调优美、色彩丰富而绚丽、情感浓烈的特点。但芭蕾《奥》剧的音乐改编者施托尔策没有搬用柴可夫斯基的同名歌剧的乐曲,而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剧情发展的要求,选择了柴氏其他一些结构较简单的短小乐曲的主旋律,配以必要和声,连缀成有别于一般芭蕾舞曲结构原理的大型舞曲,它比柴氏那些经典舞曲更趋室内化。由于剧情主要是通过几个主角得以体现的,所以改编者在改写成管弦乐的时候,既照顾到柴可夫斯基音乐芭蕾的总体特点,又避免了太多的齐奏。从演出实践看,施托尔策的这一音乐构思和处理方法是恰到好处的。他严格遵循了音乐在芭蕾舞中的从属地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舞蹈所起的能动而有力的衬托作用。
这台演出是独具一格、非同凡响的,它将文学中的民俗风情、戏剧中的表演情趣、音乐中的多彩旋律与芭蕾中的浪漫激情熔于一炉,天衣无缝地糅合成既高雅华美,又通俗易懂的舞剧,不愧为“20世纪最杰出的古典芭蕾舞剧之一”。这一非凡成就自然应归功于以维尔农女士为首的巴伐利亚芭蕾舞团的独创精神,特别要感谢已故编剧克兰科的不朽功勋。自1961年至1973年逝世,他先后被聘任为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芭蕾舞团的团长和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的首席编导,很快使这两支芭蕾队伍人才辈出,声誉日著,跻入世界第一流芭蕾团体的行列,从而使德国年轻的芭蕾艺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克兰科因此被誉为“德国芭蕾之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