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评论的透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评论的透支
白木
近日翻阅报刊,平生出许多欢喜许多忧。喜的是不少作者,尤其是曾经熟识的作者在走向成熟,作品越写越好;忧的是他们身后的那些评论文章越写越过离“谱”,过誉的甚至毫无针对性的评价令人茫然无措。个别评论把一些作者“升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什么“代表人物”、什么“划时代的”,评论者的“胆识”有时真让人感到惊悚。
笔者想到一个金融术语:透支。评论界的这种透支现象,应该说由来已久。但轻重程度,因时因势而异。目前我们国家评论界的这种现象,应该说并不十分严重。大多数评论家本着对祖国文学事业的责任感,本着对艺术的良知,写出了不少有分量有价值的好文章,对推动文学创作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极少数人的透支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警惕。透支能引起误导,极容易误人子弟。
综观少数人透支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一是碍于情面,一些作者或同评论者熟识,或同评论者有某种利害关系,评论者难以拒绝;二是缘于“好处”,一些作者先上“贡”,后求文,个别评论者见利忘义,“勉为其难”;三是评论者本来就在某个领域是个门外汉,却不甘落寞,仓促赴阵,结果说出一些贻笑大方的话来。透支的方法,也不外乎三个:一是封“衔”进“爵”。“家”字随处捡,“天才”不值钱,你想要我就给,让你美上一回,对我没有任何损失。二是多加形容词。“最佳”、“不朽”慷慨赠送,“杰出”、“伟大”频频出动,反正这些形容词已经贬值。三是敢下结论。“标志着……崛起”、“预示着……开端”等等结论下得猛、下得狠。大有不下白不下、不下唯恐别人先下之势。
一些更为大胆的“壮举”在蠢蠢欲动。“世界级”明星早露端倪,“世界级”大师也在悄悄涌现。近两个月内,京剧某行已有三位“泰斗”出现。
诗歌界的透支现象更为突出。有时稍不留意,哪本刊物里就冒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参加一个文学座谈会,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哪位“著名”者。造成这种现象,除去个别人自吹自擂外,少数评论者的笔下过于“松弛”,恐怕关系甚大。不少文学爱好者就抱有这么一个信念:写好一本诗,不如讨好一个诗评家。因为诗评家的笔下,能开出诗歌追求者的梦境之花。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出现:“著名”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却不是著名的。难怪有人戏谑地开玩笑:大街上随便扔一个石头,准能砸伤一位“著名诗人”。
看来,评论者管好自己的笔、自己的嘴已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了。最重要的是,评论者握笔、张口的态度,应该端正。这个“正”点,就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学事业的忠诚,就是文学工作者的良心。其次,要真正弄清一个“懂”字,一个“慎”字。对所评之领域,必须是个行家,这样才能说“行”话,评论才能中肯贴切;对所评之对象,下笔之前,应三思而为,切莫爱说过头话。过头话是“大跃进”、“浮夸风”的遗孽,对文艺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尚可自慰的是,评论界真正热衷于透支游戏的毕竟是极少数人,他们的消极作用,毕竟有限。只要我们保持戒备,对其不纵不惧,并进行适当的揭露,透支出的假象就会不攻自破。笔者甚至有一个建议:既然银行里的透支是要受罚的,对评论界的透支现象我们是否也该建立一种抑制机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