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做客巴黎当评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之旅

  做客巴黎当评委
夏菊花
去年10月间,我收到巴黎“明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先生的信,请我出任第18届“明日”和第9届“未来”杂技节比赛的评委。信中说,为纪念国际妇女年,也为使人们更清楚地知道女士在杂技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本届大赛的主题定为“杂技女士”,评委将完全由在世界杂技场上取得或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女士组成。
今年1月8日,我应邀随中国参赛团抵达美丽的巴黎,在第一次评委会上认识了其余五位评委。正像莫克莱尔先生说的那样,这些评委不论年长年轻,都是在国际赛坛上获过金奖,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家。
说起来,我对巴黎赛场始终怀有美好的记忆。1983年,我第一次作为国际评委率三个节目前往参赛。当年竞争虽然激烈,但我们的节目质量占压倒优势,三个节目全拿到了金牌的前三名,大胜而归。不用说,我这个评委当得也很自豪。
1991年受文化部外联局的委派,我出任第14届“明日”、第5届“未来”杂技节比赛的评委。
然而,今年我作为国际评委第三次来到巴黎赛场,肩上却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仅仅十几年的工夫,世界各国杂技马戏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国家原有的强项更强了,我们的一些强项也逐渐被人家学去化为己有。因此,我国杂技虽优势仍在,但拿金牌已不那么容易。
今年1月的巴黎赛场,聚集了15个国家的29个节目,共有90余名赛手参加角逐。我国参赛的节目有三个,即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女子抖轿子》、北京杂技团的《抖空竹》、重庆杂技团的《晃板跷碗》。整个比赛分两轮进行,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评委席间自然也不轻松。
对我们的节目,我始终十分自信。仅从出场次序安排上就足见三个节目所占的分量。北京杂技团的《抖空竹》被排在第一轮节目上半场压轴,第二轮节目后半场压轴的是战士杂技团的《女子抖轿子》。《晃板跷碗》的技巧也很见真功夫。从整体上看,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巧和编排,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获得“明日”杂技节金奖的《女子抖轿子》是战士杂技团付出很大努力新创的力作。一组女演员个个体貌优美,训练有素,技巧和表演都无可挑剔。近年来,该团接连推出由女性表演的极富力度感和阳刚美的节目,不仅有标新立异的特色,也在世界面前树立了中国女性的自强形象。
获得“未来”杂技节金奖的是北京杂技团的《抖空竹》。在“第二届武汉国际杂技节”看到这个节目时,我就十分喜欢,原因是她的技巧出新,表演与导演构思的高度合拍都为历年来少见。一套为表现童真童趣设计的高难技巧不单是对老一代技巧的继承,而是有很多的发展创新,所营造的艺术氛围鲜活有力地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总体看,这次比赛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仅俄罗斯就带去了七个节目争夺奖牌,对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的《皮条》由一男一女两名演员完成,技巧没太大的难度,却夺得了“明日”杂技节的金奖第一。取胜的原因很明显,他们是靠构思编排的优势,加上两位演员的默契,引起观众的普遍好感。我们的节目看来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使技巧与艺术的水准更提高一步。
到今年,巴黎“明日”杂技节已经举办了18届。据我观察,莫克莱尔先生周围组织这场大赛的工作人员不过十几个人。节目组织由莫克莱尔先生掌握,后勤琐事由他的夫人全权负责。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不管事务多么繁忙,我每次到巴黎,夫妇俩都亲自到机场迎候,在机场亲自动手帮我们搬运行李,在我下榻的房间里,他们又总是适时地预先摆好一束鲜花。这一切做得如此得体,如此自然。这么大型的赛事,却没有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一顿快餐。我曾想过,这个赛场若搬到中国,事情恐怕将会复杂得多。
此番巴黎之行,还了却了我的一分心愿。去年4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隆布罗索先生不幸辞世。他生前对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特别是杂技界的交流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而我得到消息很晚,来不及有所表示。这次在大使馆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我看望了隆布罗索先生的妹妹,并于18日专程去墓地祭悼了他,表达了对老先生的哀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