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梦境探索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神州采风

  梦境探索者
本报记者杨柏青
一群对诗歌艺术抱有纯真情感的知名学者、诗人,带领一大批或久负盛名或实力雄厚或崭露头角的同路人,在一片贫瘠却亦丰饶的土地上耕耘,他们的汗水和呐喊化作了文字,化作了写给缪斯的情书。这就是《诗探索》,一本曾因为经济拮据被迫停刊达数年之久的诗学理论刊物。
本月上旬的一个下午,记者在白广路首都师大培训部的一间小房子里,找到正在伏案的著名诗评家、该刊主编之一的吴思敬教授时,天空下起了阵雨。吴思敬满脸的汗水在雨水裹溅起的微风中渐渐干涸,他的语调也渐渐有了生气:“办《诗探索》,就是为了探索。咱们全国目前就这么一份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的综合性刊物,我和编辑部的同仁们有责任把它办下去,并且办好。”
记者接过复刊后的三期《诗探索》,趁着有人找吴思敬谈工作的当儿,迅速地翻阅了起来。
记者注意到,这份以辑刊形式出版的杂志,每一期都是一份厚重的诗学理论专集。对现实诗坛的关注、众多诗家集体智慧的碰撞,加上权威的编辑队伍,使得这份体积不大、装帧朴素的小刊物如此富有分量和保存价值。
复刊号上刊发的艾青、郑敏、蓝棣之、牛汉等人的较高品位的言论,给了新《诗探索》以坚实的定位。第二期刊发的辛笛、张同吾、纪弦、唐湜等人的诗学感受,更使《诗探索》锦上添花。对诗、诗人的研究,对诗学理论的探讨以及对诗坛态势的剖析与对诗歌热点的追踪,构成了这本刊物的主旋律。第三期,更是群星荟萃,异彩纷呈。老诗人苏金伞的《诗人应有赤子之心》,表达了一位革命诗人的心迹;著名学者孙玉石教授的《20世纪中国新诗:1917—1937》对中国新诗的滥觞到发展期的历程进行了独到的归纳和总结;王宁教授的《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后现代性》,对当代诗歌中的“后现代”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究;其他如吴开晋、罗洛、严力等人的文章,也是字字铿锵,颇有见地。这一期质量上乘的理论汇集,成了《诗探索》走向健壮成长的发端。
《诗探索》编辑、诗人林莽告诉记者,《诗探索》编辑部的同仁,大都是在文学界有一定名气的诗人、评论家,他们都是义务劳动者。办这么一份刊物,真是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去年8月份,为使复刊号能按期付梓,吴思敬同诗评家、编辑刘福春三去河北三河,坐的是长途公共汽车。一个夏天他们都是在汗水中泡过来的。
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这么玩命时,吴思敬几乎一字一顿:“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诗歌的丰厚与坚实。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因此,探索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探索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梦境,探索人类心灵的远景。”
“在商潮滚滚的今日,你们这群梦境的探索者,也是梦境的缔造者。你们对艺术的执著,对精神价值的不懈追求,有着难以否定的象征意义。”披着阵雨过后依稀的小雨,记者脑海里一路上都在翻涌着同吴思敬告别时的几句语无伦次的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