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走样的文化景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4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焦点观察

  走样的文化景观
申舍
假如最近您有幸到过上海,有空逛逛街市,又有心留意某些店家门面的装修,您就一定会看到一种特殊“景观”:曾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人像雕塑已洋为中用,悄然移师申城的一些街巷,且大多为半裸的男人或全裸的男童。
近两年,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都市,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市容建设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其间,引进了国外众多的建筑形式及风格各异的装饰艺术。应该说,大多数都是很有欣赏价值的。不足的是,个别商家为修建所谓标新立异、突出“自我”的门面招徕顾客,尽管他们对建筑艺术所知甚少,审美意识薄弱,但又想不失“文化色彩”,结果将15至19世纪西方的人像雕塑作为首选。
在古希腊,雕塑被视为高级的艺术,当时建筑的一些神庙可以说是供奉诸神雕像及获胜运动员雕像的展厅。文艺复兴时期,在教堂或建筑物的大殿中,人像多是被用来渲染虚构的神话,周围布满了天真无邪的美丽孩童、栩栩如生的动植物。这种人像雕塑往往有一定的寓意,被赋予一种精神,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一种美和崇高。当时最重要的建筑审美观点,是各部分比例的合理集成,不能因增大或减少而损坏整体的协调,建筑物的线条与比例的精巧令人心旷神怡。而在上海的个别地方,业主们把国外画册中的图片剪下来,翻拍一下,既没有精心推敲,也不认真考虑结构、比例或尺度,将这些人像雕塑孤零零地简单照抄,附加在那些基本上仍然是上海风格的建筑物上。
尤其在雕塑材料和摆放部位上,更是走样得厉害。没钱用花岗石、大理石,就用水泥往模子里灌,粗制滥造经不起看。
西方雕塑大都摆放在城市中心广场、花园绿地、露天咖啡座和重要文化机构的建筑旁,如歌剧院、美术馆等,摆放的角度、重心都很讲究。在上海,有些饭店、歌舞厅、百货商店、装潢艺术公司、外文书店、文具店,甚至某驻沪办事处门口也一哄而上,有的像小人国,有的大得压顶,很不协调。
由此看来,商业街的艺术美问题亟待解决。一个城市的商业艺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人像雕塑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有它产生的丰厚土壤,切合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气息。而中国的传统建筑最重要的要求,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所以对西方人像雕塑的滥用,只能说是一种脱离文脉的移植,纵然有点文艺复兴风格的效果,也往往只是皮毛。这种表面的猎奇,缺乏深入的理解,也没有吸收和消化,因而就谈不上得心应手地自由表达,也就创造不出有特色的建筑艺术,甚至于在某个美食林的檐壁上出现了西方坟墓上的雕塑。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邢同和先生对此分析说:这是城市建设过渡时期出现的问题,将来势必淘汰。这并不是说我们反对裸体雕塑上街,而是反对用低级的东西冲淡高雅的艺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城市的环境建设中极其重要,犹如一个坐标,它的定位高低,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档次。上海是个世界性的城市,许多国家都来此投资,它的建筑特点应该是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也就是说要让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虹口区的日式风格、淮海路的欧式建筑及南京路的上海特色和谐地相互依靠,谐调地生存。目前的关键是要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管理,并且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提高投资者和审批者的审美意识,增强他们对建筑艺术的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新建筑的崛起都会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改变着历史的面貌。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建设发展的巨变时代,建筑艺术风格也正面临着重新考验和审视。
我们在建设的时候,看来还得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样的历史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