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团结奋斗兴我中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11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谈

  团结奋斗兴我中华
司马义·艾买提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纲要》的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十分适合我国国情,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历史的和世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耀眼的古代文明,但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败了;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幅员极其辽阔的国家,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不复存在了。而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却延续不断,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统一的中国至今屹立于世界东方。这里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合作,不断地创造,不停地奋斗。我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中国的文化有的是由某一个民族创造的,但为另一个民族接受了,并加以发展了;有的文化发祥之时,便有多民族的共同参与。更多的情况是,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吸收,不断丰富。著名的“丝绸之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她的功绩历史学家早已有定评,但“丝绸之路”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其实原本是非常荒凉、充满艰险的去处。唐代,阳关以西即被人们视为畏途。“丝绸之路”是经过众多民族人民的不断交往和持久的努力,才成其为“路”。在国内,这条路东端是汉族,西端则是今天的维吾尔族,中间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像接力赛一样,才使这条路经久不衰,并成为中国和外国交流的纽带。这条路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美好象征。
中国自秦汉成为统一的国家后,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各族人民共同为国家的统一和昌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震荡和动乱、纷争和割据,阻碍了社会和历史的进步。各族人民对此是十分憎恨的,并积极参与了平定内乱、维护统一的斗争。在称作中国“三大盛世”之一的唐朝,曾经爆发过为害甚烈的“安史之乱”。为制止这场空前的灾难,当时的中央政府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包括从当时的西域调动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平叛安邦。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之后,出于政治利益和扩张野心,他们极力在我国制造民族分裂,其中包括有帝国主义策划和制造的“西藏独立”活动、新疆的所谓建立“东土耳其斯坦”活动、内蒙古的“蒙古独立”活动、东北的“伪满洲国”活动。这些由极少数民族败类不顾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在帝国主义扶持下进行的罪恶活动,在包括本民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下,或成为泡影,或成为短命的闹剧。而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各民族更加团结,中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心,以自己的血肉真正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长城,不屈不挠,守疆卫国。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闪光的事例:18世纪东北各民族人民在黑龙江流域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19世纪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还有50年前的抗日战争,在那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东北抗日联军、中原的回民支队、海南的琼崖支队……都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前线,各民族将士浴血搏杀;在后方,各民族人民奋力支前。人民用刀枪、也用笔作武器,讨伐敌人。我所知道的一位叫黎·穆塔里甫的诗人,1942年他在《五月,战斗之月》中写道:“我们中国要憎恨,要报仇,要英勇地战斗!要保卫,要解放,比我们生命还宝贵的祖国”。在解放战争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矢志同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如《宪法》所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族人民为保卫共和国、建设共和国不断作出了新的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不可能沿着历史的轨迹阔步走到今天,中华大地不可能有今天的辽阔和繁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爱我中华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珍惜,这宝贵的财富也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去不懈地奋斗和追求,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团结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系
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要继承发扬团结合作的光荣传统,高唱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并且要唱得更响。因为团结对于我们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太重要了,并且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对于各民族人民来说,则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历史造成了我国今天的民族格局,形成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东方大国。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意愿或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它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要求。历史、地域、文化已经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连在一起,血肉相连,脉络相通,不可分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考察,还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去衡量,“中国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俱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是历史的结论,是各族人民的共识,也是不可违背的历史潮流。
谁都爱自己的民族,希望自己的民族得到发展和繁荣,希望自己的民族拥有荣誉和尊严,以平等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民族的发展,有个先决的、特定的条件,就是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发展。因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离开一个具体的国家而生存,国家就是养育各族人民的母亲。所以,爱民族当先爱国家,兴民族当先兴国家。而一个国家要很好地发展,必须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安定的国家。统一团结才能有力量。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国王把他的10个儿子叫到面前,每人发一根筷子,一根一根地折,一折就断了,10根捆在一起折,却怎么用力都无法折断。在多民族国家也是这样。各民族心心相连,团结如钢,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团结的国家,一个人民英勇不屈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如果是一盘散沙,离心离德,就容易被各个击破,最终被征服。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风风雨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挑拨离间,制造民族分裂。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要求得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为捍卫国家统一,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民族分裂活动进行过毫不妥协的斗争。当前,这种斗争尚未结束,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然存在,他们仍在以各种形式进行分裂我国家、分裂我民族的罪恶活动。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倒行逆施,但我们却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不能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正义必然压倒邪恶,社会主义的中国就可以坚如磐石。
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不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而且还会破坏已取得的建设成果。
和平安宁是人人都向往的。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安居乐业息息相关。民族间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才能使各族人民过幸福安宁的生活。民族间的仇恨和冲突只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无数的灾难。历史上,我国人民曾蒙受过外敌入侵、民族冲突、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我们应当也有力量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重要的是各族人民要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这段话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认真记取和思索,并且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平等、团结、互助——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准则
今天,我们国家已为各民族的团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各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根据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我国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行动准则,这就是:平等、团结、互助。这已载入了我国宪法,成为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的指南,也是各民族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压迫和歧视。各民族当家作主,以平等地位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包括直接参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务的管理。少数民族除了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权利——自治权。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当然,民族平等权利是一个广泛的权利,还包括各民族公民的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的权利、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平等作为一项原则,不仅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要求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平等相待,以宽广的胸怀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兄弟般的情谊友好交往,真诚相待,一起学习、工作、劳动、生活,坚决抛弃任何轻视、歧视和偏见,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民族优越感,不做任何可能伤害其他民族感情的事情。
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和做到各民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在民族团结中,互相尊重风习十分重要。民族风习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感情,对一个民族风习的曲解、侵犯往往会引起事端,导致冲突。在风习方面的互相尊重则会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及时和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个地域辽阔和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之间出现一些摩擦难以避免,一般说这些都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和冲突,即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办法是依据事情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有的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有的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有的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当然,对于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要依法处置。
民族互助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由于各民族历史进程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有利于各民族更快地进步,也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各民族间的相互帮助,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也包括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发展快一些的民族对发展相对慢一些民族的支持。
中国民族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者互相促进。事实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关系的准则,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就能不断增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历史使命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今天,热爱祖国,最重要的是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爱我中华,兴我中华。16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所以,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各民族增强团结的重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各族人民要认真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发展得更快更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为各民族提供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机会。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各族人民应当也一定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建功立业。我国各民族都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同样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的经济格局,大致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包括较多的资金,较先进的技术和较多的人力、物力。西部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缺乏、人才匮乏而限制了发展的速度。整个中国的发展,需要各个地区都得到发展,各个民族都得到发展。由于我国的西部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因而西部的发展主要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以,东西部各展所长,协调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民族的互相合作,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是靠自己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民族地区应该振奋精神,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去求得本地区更快的发展。
当然,东西部的协调发展、需要东西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给予大力的帮助。毫无疑问,国家一如既往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国家也将采取有力措施,去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其中包括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自己也开展了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以使少数民族地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帮助和支援,还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经济技术咨询和智力支边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的情况下,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可以相信,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各民族地区将不断走向繁荣,各民族的兄弟团结也将不断增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