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音乐,50年前的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1
第12版(副刊)
专栏:

  音乐,50年前的记忆
李焕之
回顾那50年前的战争年月里,我们音乐工作者是在和人民同甘共苦共命运的战斗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人民”这两个字的伟大含义。是人民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培养了一代新人的成长。当年,我们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都是一批爱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我们高唱民族解放的战歌,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我记得,当卢沟桥的枪声响了,那时我正在故乡厦门。在诗人蒲风的鼓励下,我为他的诗歌《慰劳前方将士》(原名《慰劳二十九军》)谱写成抗战歌曲,接着又写了《厦门自唱》、《咱们前进》等。后来又与“广州诗坛社”的诗人们合作了不少抗战歌曲,我为金帆的诗《保卫祖国》谱写了一首混声合唱。当我带着这些歌稿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文艺学院”后,吕骥同志发现了我这首《保卫祖国》,立即建议印发给音乐系同学们演唱。不久,光未然同志带领的“抗敌演剧第三队”到了延安,他们也演唱了我这首《保卫祖国》合唱曲,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舞,当时我才是一个19岁的小青年。这使我体会到能为抗战出一份力量是多么令人兴奋而感到无比荣光!
延安是一座有名的“歌咏城”,到处都洋溢着动情的歌声,或矫健刚强,或舒展悠扬,或悲壮激越,或优美秀丽。这歌声是抗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歌声给了我们力量与民族振兴的希望。
抗战时期的音乐,好比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民族解放的交响乐,她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坚韧、刚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无疑,在抗战时期,歌曲创作与群众歌咏运动是主流。同时,在音乐文化的广阔领域中,全国各地——前方和后方的音乐专家和广大音乐工作者,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多方面的开拓、建设。诸如兴办音乐教育,大量培育音乐人才;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出版音乐期刊,从事理论著述等等。在创作各个领域,更是富于创新精神,大合唱、清唱剧、歌剧、歌舞剧以及交响乐的创作都围绕着人民战争与爱国主义的题材,产生了一批不朽之作,开创了人民群众新时代的音乐新境界。而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则已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型民族歌舞艺术。这一切都充分表现出:在强暴的法西斯敌人面前,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有必胜的决心,把敌人赶出国境。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露出了曙光。我们在抗战时期所作的开拓和建设,正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事业长足发展,积累经验,准备条件。
今天,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杰出音乐家张曙、任光等同志,以及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中英勇献身的音乐工作者,在这里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音乐艺术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音乐界要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更新更美的乐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