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记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
——记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
本报记者陈祖甲
巨擘握笔献奇
 由谭浩强同田淑清编著的《BASIC语言》一书,经过4次修订,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创世界科技书发行纪录。
1986年,《BASIC语言》发行400万册。那一年,身为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的谭浩强教授,去东京参加亚太地区计算机教育大会。他在会上提到《BASIC语言》一书的发行量。会议休息时,一位美国教授走来向谭教授提出疑问:“你是不是讲错了,是4万册吧?”谭浩强拿出笔来,在纸上写了阿拉伯数字“4”,后面加了6个“0”。那位专家看了这个数字,神态更为惊讶,跷起大拇指:“一本科技书发行到400万册,简直是世界奇迹。”听到外国专家的赞誉,谭浩强心平如镜。他说:“中国有10亿人口,400万册不算多。”
确实,《BASIC语言》仅是谭教授的处女作。从那以后,他为普及5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呕心沥血,先后编写了60多种有关著作,发行总量超过2000万册。他是国内拥有读者最多的科普作家。许多领导和科学家向他祝贺。宋健同志在题词中称颂他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学之巨擘”。
春花适时绽露
《BASIC语言》成书于1980年。当时,科学的春风拂煦神州大地。国门打开,人们为世界变化之快而惊诧。“文革”前,世界上计算机的应用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如今,发达国家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达到相当水平。而在我国,仅仅是少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才开设计算机课程,占大学生总数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没有开这门课,更谈不上在社会上广泛应用了。谭教授说,当时,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和应用基本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央电视台决定联合举办计算机普及讲座,选择BASIC语言作为突破口。
BASIC语言是计算机与人对话时使用的一种高级语言。1964年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凯梅尼和卡茨发明,到1971年才推广开来。这种语言可用于数值计算,事务管理,绘图和游戏等。对于刚迈入计算机领域的人来说,它既容易学,又实用,掌握它再学其他计算机语言就不困难了。
谭浩强同田淑清、谢锡迎一起,花了半年时间编写出30多万字的《BASIC语言》第一版。科普出版社承担任务,不到半年,书就出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春花适时绽露,这本书出版第一年就发行100万册。
诱人源于创新
高水平、吸引人怎么来的?源头在于创新。说话像计算机一样快速和清晰的谭浩强教授,向记者讲述他成书的秘诀。
谭教授对为谁写,为什么写书很明晰。他说,我们写《BASIC语言》这本书,并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让那些计算机知识很少的人,跨上计算机的第一个台阶。写书人应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读者想一想,读者需要掌握什么,怎样写才能读懂,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讲什么就写什么。
画一张好画需要有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看过谭浩强写的书,人们感受到他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平易近人,引人入胜,对计算机的某些神秘感悄悄地融化了。
谭教授说,我也受到读书不好懂的苦,那是写书人没有弄清读者的认识规律。他将过去有的教材之所以难懂,归为写作“三部曲”: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样往往写出“天书”,从概念到概念让人难以读懂。把“天书”写成“人书”,总得遵循人的辩证唯物认识规律:特殊——一般,一般——特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此,谭教授的著作,总是遵循“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概念清晰,通俗易懂,层次配套”的20字的方针。
进入90年代,谭教授认为我国计算机普及的第二个高潮来到了。这次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向所有领域,所有人普及计算机。在这种形势下,BASIC语言只能是沧海一粟。谭教授在1991年就向读者奉上当代最高层次的《C程序设计》一书。该书出版4年,发行近80万册,创造国内同类书的最高纪录。
“机遇对每个人是平等的。看你是否去寻找,在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如果我一生能为中国的计算机教育与普及作出一些贡献,我这一生就没有白过。”这就是这位“普及现代科学之巨擘”创造世界纪录的源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