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民警与失学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警与失学童
秦友顺
那是前年初秋的一天,鞍山市交警支队铁东大队民警冯志国和同事公出路过岫岩,发现市场里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蓬头垢面,赤着脚正大声叫卖榛子。见到冯志国,男孩央求说:“叔叔,买我的吧!”冯志国一怔:“为什么不去读书啊?”“读书?俺家穷,哪有钱供我念书!”冯志国的心头一阵酸楚:“你有多少榛子,我包了。”男孩乐了:“七八斤吧,你全买我少算点儿。8角一斤,一共……”他掰着小手指头,怎么也没算出来。冯志国掏出10元钱:“不用找了。”小孩把榛子倒进冯志国的口袋里,向村里跑去。
回到家里,他无法入睡,冯志国想了许多许多:教育是兴邦大业,你冯志国没有责任吗?他决定救助这些孩子。他把自家的旧衣、文具、书籍收拾起来,准备托人捎到岫岩,还想寄去些钱。可是捎给谁,往哪寄?一直未找到可行途径。
去年春天,“希望工程”活动在鞍山开展起来,他一次资助了5名失学生。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告诉他:“这可是一对一资助最多的,需要2000来元,你行?”
冯志国点点头,一连填写了5张表格。
一天,冯志国乐乐呵呵回到家,还未脱下警服,妻子劈头就问:“听说你资助5个失学生?”“没有啊,没……”爱人把报纸往桌上一掷:“看吧,你的先进事迹!”
冯志国资助失学生的事,压根儿就没和爱人商量过。因为冯志国深知家境的难处,更知道兜里缺钱,可就是难以抑制一种感情:一定要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他如实向妻子说明了情况,并对自己“先斩后奏”表示歉意,妻子理解了。今年年初,冯志国又结下3名小远亲。冯志国资助的失学生达到8名。
去年9月16日,冯志国和几位同事乘车,翻山越岭颠簸4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岫岩和庄河交界处的洋河镇马堡小学。他们赶到学校时,正赶上放学。听说冯叔叔来了,被他救助的董成梅、张义、王忠作3个孩子跑过来,扑向冯志国,高兴地叫着冯叔叔。可是,忽然间又都擦眼抹泪,哭了起来。
见此情景,在场的人也流泪了。
冯志国把事先带去的书包挂在他们肩上,把带去的衣服、文具盒、书本分给他们,又把兜里仅有的200元钱塞给他们,他用手帕为孩子擦去脸上的泪花,便依依告别了。
孩子们久久伫立路旁……
71岁的退休工人薛海涛,听说冯志国资助8个孩子上学,非常感动。他将100元钱送给冯志国。一位曾在冯志国上班值勤的岗台附近卖过香烟的妇女,从家里收拾了一个大包,里面装有小孩衣服、小人书、小学生字典,交给冯志国:“小冯啊,你哪有钱啊!让俺这老婆子帮你一把吧!”
冯志国的亲戚、同学,一起下过乡的“知青”也把衣物、文具、书本集中起来,交冯志国转给孩子。
冯志国成了“红领巾”、中学生的贴心人。去年5月31日,鞍山市朝阳小学三年一班的孟娜在北京中南海参加全国儿童“手拉手”活动。小孟娜回来后,把自己同江泽民、李鹏同志的合影照片赠给冯志国,把中央领导送给自己的红领巾系在冯志国的脖子上,表示“要像冯叔叔那样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