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移民县长李玉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移民县长李玉堂
熊建成陆大献
1990年,国家决定修建库容为2030万立方米的四川省云阳县咸池水库,当了6年副县长的李玉堂出任该工程的指挥长。由于采用“易地移民”方案,这项工程曾两次上马均告失败。进山第一天,便有移民沿途阻拦,好不容易在当地一所旧学校安顿下来,又因在屋后挖了一个占地仅4平方米的蓄水池,惹得全村老少又是夺锄头,又是填坑,闹得不可开交。挖一个水池就这么难,何况修一个大坝?李玉堂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为争取这项工程第三次上马,李玉堂两次上北京,15次去成都,煞费了苦心。好不容易磨到有了眉目,有关部门还是决定停建。正在成都办事的李玉堂一气之下跑到省水电厅,抓住一位处长的手,尚未开口,竟嚎啕大哭起来。这一哭,一直哭到北京,哭到水利部。副部长周文志大受感动,他说:“我也当过副县长,我理解你的心情。云阳是三峡工程的移民大县,咸池水库是我们部里的重点扶贫工程,你回去好好干吧”!
而眼下,第一道也是最大的一道难题——移民,摆在了他的面前。怎么办?李玉堂花了两个月进行详尽周密的调查,制定了“以移治移,就地后靠,综合开发”的移民方针,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库区移民委员会,重建库区社会经济结构。李玉堂说:“移民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库区的经济发展好了,移民的后顾之忧就解决了”。
此后的4年时间里,库区共改造低产田地276亩,新造梯田200亩,灌池30口,已形成年产粮食2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建中药材场2个,植经济林木1.5万株,建鱼塘2口,喂养家禽2万余只,并引资300多万元,办企业24家。李玉堂还从移民资金622万元总额中,划出320万元为每个移民买0.25千瓦的“咸池水电站电力卡”,水电站今年底将正式运行,从运行后一年起,年年分红。
到1994年底,库区410户1600多移民全部搬迁。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坝建成,库水盈盈。
站在库区眺望,一大片移民新村家家挂满腊肉、香肠,门前是公路,屋后是果林,新修的小学占地18亩,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校舍和设施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云阳县开发性移民的成功之路,被国家水利专家们称之为:“咸池模式”。而模式的精髓又恰恰是团结、创新、实干、艰苦创业。
咸池水库和电站共投资8449万元,这么多钱从李玉堂手中经过,硬是没有一分钱疏漏。
1993年10月,李玉堂出差成都,顺便为工程买了一台经纬仪。商店标价是1.35万元,谈成0.74万元。开票时经理说,可以开1.35万元,哪儿都这个价。李玉堂一口回绝。
同年12月,水库电站向重庆某厂购1.26万千瓦机组两台,初步谈成577万元。回云阳后,外省某厂供销人员闻讯找上李玉堂家门,愿以520万元的价格出售,同时另付给李2%的回扣,说完就拉开皮包,满满的都是票子,李玉堂当即回绝了。以后,他便派人到全国各地查访,最后以460万元购买了哈尔滨电机厂的产品。多花一万元出差费,却节约了117万元。
咸池水库工程做到了以下3点:第一,总投资不超预算;第二,工期提前,主体工程比计划提前两年完工;第三,县纪委通报,自李玉堂接手工程以来,没有任何经济问题。水利部一位领导在视察了咸池水库之后感慨地说:“能做到这3点太不容易了,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搞移民,是钱的投入,更是感情的投入。你投之以“桃”,人民群众会报之以“李”。你会真正体会到如鱼得水的滋味,这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也在李玉堂今天的治水实践中,反复得到了证实。
古书《淮南子》曾提及过咸池:“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说这里是太阳洗澡的地方。今天的咸池水库确确实实是万顷碧波,鸟语花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