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反璞归真真言清似水拈花一笑笑意慧心知听李政道谈科学与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6
第11版(文化)
专栏:

  反璞归真真言清似水拈花一笑笑意慧心知
听李政道谈科学与艺术
本报记者杨健
有一次,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狄拉克问“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听说你也是一位诗人?奥本海默回答说:是的。狄拉克说:真不可思议。诗人是用别人从未用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人人都有、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情;而在物理学中则正好相反,我们是用和其他人同样的语言来表达以前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知识。你怎么能同时成为两者呢?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6月份在京讲学的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
李先生在科学上的成就不必多说,早在50年代,他就因与杨振宁先生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同样令世人景仰。对于古青铜器、古瓷器等文物的产地、年代、真伪,他都能判断得非常准确。在绘画方面,李先生更是情有独钟。
70年代初,李先生获准到中国进行访问,他非常想见一见李可染、吴作人等艺术界的前辈。当时两位国画大师尚在农村进行“改造”,是李先生的求见,才使他们得以“解放”。
从此,李先生开始了和国内艺术家们的友谊和合作。从1987年以来,他每年都要邀请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到他任主任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而每次开会,他也总要邀请一些知名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制作一批招贴画。这些画一般都由李先生事先设计好基本的思路,有时甚至画好草图,然后他再与画家们进行讨论,彼此相互启发,最后由画家们落笔定稿。与李先生合作的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如鲁晓波一样的后起之秀。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既给科学家以艺术的享受,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深受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誉。
记者问李先生,艺术对他的影响自何时始。李先生是做学问的人,思维非常地严谨。他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呢?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不是艺术?是艺术。”可这感情你早就有了。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表达的手法越简单,叙述的感情越普遍,艺术的境界也就越高。李白是1000多年前唐代的诗人,他所处的时代跟我们不一样,但他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即使你把它翻译成英文,这种共鸣依然存在。这就是艺术的跨时间、跨空间的普遍性。”
记者又问,李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诣对于他的科研有什么影响。李先生还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讲起。“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规律。不过我们研究的不是某一段时间里的规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金鱼是鲫鱼变的,它是在北宋时代通过人工变异演化来的。这种人工培育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遗传育种是一个道理,应该说是生物学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当时的人们没有将它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你说它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好玩也可以。假如上升到普遍性,那就是科学。所以说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从而找出这些现象的普遍性。归纳的原理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也就越深刻。”
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艺术的对象是人类,而科学的直接对象是自然界,虽然它最终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尽管如此,科学与艺术又有许多的共同性。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我想,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源自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开创出新的道路吗?如果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吗?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和科学的方法和重要性是一样的,它们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对于记者提出的其他问题,李先生没有作过多正面的回答。他引用老子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复杂的就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假如我们能将众多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为最简单的,我们的探讨才更深刻、也更有意义。
谈到这里,记者才真正体会到,一个人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固然艰难,但要从复杂回归到简单也许更不容易。怪不得爱因斯坦说,认识的进步是一个人与他18岁以前形成的观念不断抗争的结果。科学大概也和艺术一样,追求的正是这种“反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吧?
半个小时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了。带着些许遗憾,记者向李先生告别。李先生讲的一句话给了这遗憾一丝安慰:“我们讨论的都是最平凡、最简单的问题,如果你都了解了,我们的认识就都是一样的了。”这让我想起佛经里“拈花一笑”的典故来。释迦牟尼那拈花的动作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它带给了会心者微微的一笑。那种美妙的意境吸引着无数后人的神往。如果我们对于李先生这些简要的话语能有同样会心的感悟,又还有什么遗憾可言呢?(附图片)
李可染先生说他一辈子只画和平的主题,但为了展示人类征服自然的艰难努力,他平生第一次不得不在这幅叫《核子重如牛 对撞生新态》的作品里反映争斗和冲突。该画系为1989年“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国际会议而作。
在鲁晓波为“超高能物理学”国际会议而作的《日、月、山》中,山峰和歇息其上的日月构成了一个人的形状,这象征着人类把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和物理学定律的主观性统一起来的强烈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